与过往的历届首富相比,本届胡润版首富王传福应该说是最具励志效果、最众望所归的一位。
14年时间,从“一穷二白”到350亿,王传福所走过的道路看起来平淡无奇,既没有什么曲折,也没多少戏剧性,甚至没有多少故事可讲。他既没有特别的太子背景,也没有靠走私垫脚、更没有MBO国资的经历。也就是说他从第一桶金,到第二桶、第三桶金,完全是用市场上十分常见的材料自己做桶、自己下水打上来的。
证券日报对这条道路的总结是:技术出身+新能源+汽车+巴菲特。如果把这几个条件单独挑出来,并没什么特别,但放在一起,一发酵,就产生了奇幻的效果。
王传福的电池技术、新能源技术到底处在什么样的水准,笔者是外行,无从评论;但是,将电池做到全国第一全球第二,这本身已经说明一些问题。但这其实只是一个方面,关键并不在于此。
王传福的第一桶金其实拣了中国通信行业大发展的商机,以及便宜。
按中国通信行业最近这些年的投资规模计,手指随便松一松,跑冒滴露就会产生成千上万亿万富翁级的富豪。如果想一想并不久远的九十年代中期,装一部电话,要花5000多的初装费、买一部手机要花15000元左右,似乎不难理解这一点。当然,大头归了通信行业的几个国字头大块头,但是傍在通信行业边边角角的的人士,也多多少少分了一些羹。笔者的一个发小是学通信的,后在通信行业混,自己有模有样不说,他的一个农村亲戚靠浇水泥电线杆,也成了村里的首富。
在这种背景下,怀揣手机电池技术的王传福,想不富都不行。这样说,似乎有时势造英雄的成份。
但王传福真正成就其首富大业的,却不是在通信行业,而是借新能源的风起云涌,大踏步地迈到了汽车行业。如果说王传福在通信行业致富是顺水推舟的事儿,那么,这种大刀阔斧的跨行业冒进,真正需要非同一般的胆识。
王传福是为推销汽车电池受阻才要自己造车?还是中国汽车业整体的不争气让王传福手里发痒?不管其最初的想法如何,反正王传福一脚伸进了一个更大的市场。这个市场让王传福眼前为之一亮,他甚至看到了比亚迪“中国第一、全球老大”的影子。这个标语贴在企业的墙上,已经不是国安足球队“永远争第一”的那种虚无飘渺的口号。
但是,问题恰恰在此。如果说巴菲特看中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未来,而对于比亚迪来说,这个概念仍然只留在资本市场而已。虽然比亚迪已经造出了可投入使用的电动车,以及油电混合动力的过渡车,但在目前,以及未来数年内,其汽车板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来源仍然是传统的燃油车,而这一块,恰恰是比亚迪的短板。
很明显,与微软这种依赖于自己的高科技来创造收入和利润不同,比亚迪是靠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做支撑,而依赖传统燃油汽车过活。对于汽车行业这样比较依赖技术积淀和工艺模块的传统工业,比亚迪没在巨人的肩膀可站,更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好在中国汽车市场亦足够庞大,多一个比亚迪并不为多。比亚迪传统汽车的低端起步和“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也是“经济实用”的选择。
这样说,并非对民族品牌和中国制造的不信任,而是,比亚迪除了自己需要岁月的锤炼外,更重要的是其所依赖的那些基础的零部件和工艺细节,在外资汽车的全面冲击下,不仅没有可靠的技术积累和根基,甚至连原来攒下的东西都丢了。
在这种情况下,比亚迪还能一直靠新能源和巴菲特概念一枝独秀吗?
说到底,比亚迪能源汽车其实还在创业的路途中,更多地像一个创业板的公司。而王传福据此而成为中国首富,实际上并没有坚不可摧的根基。它既反衬出中国汽车业整体躺在一口大锅里开洋荤的无所作为,也让我们看到资本市场“造富运动”的虚幻和一次次的心血来潮。
王传福不仅需要跨越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概念之间的巨大鸿沟,也需要夯实与国际汽车业巨头相比拼的基础,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如果做到这两点,王传福可能已经不仅是中国首富了。
而在此之前,王首富其实走在一座颤悠悠的桥上,那样子看起来有可能随时跌出榜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