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板首批发行的市盈率中签率来看,创业板的爆炒几乎不可避免。
“小、新、题材”,历来是市场炒作的重点,创业板公司正好集这三种概念于一身,在庞大的市场流动性映照之下,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磨拳擦掌、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其实,监管部门也不无担心,并在制度设计和技术操作层面有所警惕和防范。包括集中发售、集中挂牌,包括首日停板制度的更多限定等等,无不是为了创业板能够开得更稳妥一些。这与一个月前还担心股民开户数不够、会造成创业板的冷清形成明显对比。
在新的发行询价制度下,创业板公司的发行价高趋,其实是无法控制的,也是不宜人为控制的。不然会给二级市场更大的炒作和套利空间,既对创业板公司的发展没有帮助,也对寻找二级市场的价格定位造成困难。但是超溢价发行的弊病同样巨大。超额募集的资金如何使用?二级市场若以以往惯常的溢价倍数开盘,超高的市盈率公司业绩如何支撑?其结果,公司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中石油一样绵绵长恨无绝期的下行通道;而开盘溢价过低,则对打新资金造成伤害,这是庞大的打新资金不能允许的。
各方面的意愿显然支持高开高走。这就需要稳健的业绩支撑和未来前景。首批创业板公司选择那些小型的能够进入中小板甚至是主板的公司打头阵,显然是基于这种想法。
但是这种选择也给创业板的定位带来模糊。创业板变成“小小板”或小型“中小板”,可能并不是创业板开设的原意:注重“稳健”和业绩有余,而注重“创业”、创新不足。这也使创业板的想象空间大打折扣。
监管部门显然想寻求一种平衡。这种过于瞻前顾后,反而淡化开创创业板的真正目的,那就是成为中国企业的创业之水、创新之源。
其实,过分关注创业板在开板时是否被爆炒,并没有太大意义。既然创业板的准确定位,需要市场在交易过程中逐渐给予,还不如放开了让市场去寻找。如在发行环节,更关注一些真正的“创业”公司,更将上市公司选择权下放;在交易环节,不仅不应该设更多限制,而且应该率先尝试向成熟交易制度靠拢,比如不设涨停板限制,实行T+0交易等等。
松开手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过于关注创业板公司的当下业绩,以及设定一些交易限制等,反而给找到创业板的真正市场定位设置障碍。
大浪淘沙,真金火炼。江山代有人才出,不废江河万古流。中国小企业的数量庞大,足够支撑创业板的成功,我们需要的是不为浮云遮望眼。
当然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这种剧烈的市场激荡是机会,也是凶险。等到一年后尘埃落定,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