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员工幸福计划”重塑企业根

(2012-08-08 11:58:57)
标签:

弟子规

国学

员工幸福计划

幸福管理

胡大诚

杂谈

学习《弟子规》再造“企业魂”

“员工幸福计划”重塑企业根

(徐三林)

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太快,心理压力太大,子女教育困难,邻里关系生疏紧张,同事之间互相猜忌缺乏宽容配合,八零九零后个性鲜明难以管理……这些社会问题必然影响到企业,导致企业出现种种“管理综合症”,作为管理者,我们都曾想尽办法,试图去解决这些问题,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找不到真正的快乐,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今年五月,我有幸走进了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课堂。 胡大诚老师引经据典、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精辟讲解,令我和所有公司员工都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原来在圣贤的教诲中都就有了明确的答案!我深深体会到,传统经典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哲理暨人性的光辉。我同时认识到,学习好《弟子规》并善加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对我们企业管理将有太大的借鉴和帮助了!《弟子规》这本小册子,如果真正能学好了、用好了,将能有效地解决了人的思想问题,让每个人明确了做人的方向与标准,使团队和谐协调人气旺盛,加上制订科学的制度与流程,所有公司经营与发展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因此,为配合公司今年的“深化改革,二次腾飞”的经营战略,加强企业团队建设,我们在两天的培训课程结束后,果断地在全公司掀起了一个持续学习深入《弟子规》的热潮,后来又在胡老师的指导下推行“员工幸福计划”,把这项工作当作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命力再造的根本来抓。
  三个多月以来,从直观的诵读,到每天晨会以及周例会结合工作与生活实际的理解与分享,慢慢地,我发现,多数人的心态、言行举止都发生了明显而可喜的变化!多数人和同事、家人、客户之间的相处关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客户也给我们反映业务人员的精神风貌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做人做事的规范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越来越和谐愉快…
   
同时在公司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团队协作也变得和谐了很多,默契度大大提高。好多业务人员原来固有的坏脾气和不良陋习也逐步地得到改正,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与人沟通方式与方法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业务过程中团队的配合默契度也变得越来越顺畅了,《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和睦氛围悄然出现。
   
在共同提升的过程中,“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的箴言也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同仁之间,上下级之间相互鼓励提携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今年公司改革过程中,新的管理制度及流程不可避免地要和员工原来的观念、思维方式发生碰撞,为此我要求所有部门负责人,学习《弟子规》就要去践行,引导他们按照《弟子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的训诫去引导下属,数月实践下来也收到了奇效!各部门领导对员工的违纪教育,做人做事不足之处的处理从方法到效果都越来越圆满,被教育员工也心悦诚服。由此我们都深深感受到,学习《弟子规》对团队建设,营造祥和工作氛围与融洽的人际关系,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绝大多数员工学习《弟子规》后,他们的心境和思路上的改善特别的明显,原来不少的做人做事的困惑,通过学习《弟子规》也找到了原因并乐于改变自己。大家都越来越深地明白了,原来所有外在的不顺,都是因为自己内在的不和谐,而所有内在的不和谐,归根到底是因为孝道不圆满,因为做人做事的根基是孝道,诚如《跪羊图》歌中所唱:“诸事不顺皆因不孝”、“孝能感动地和天”。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孝顺,就会对上级不尊重,对客户不诚信,对同事朋友不友爱,这样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必定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会很大。大家都深深感悟到了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忠孝仁义的魅力,懂得了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对每一个人身心和谐与幸福的重要性!
   
结合《弟子规》和“员工幸福计划”,胡大诚对员工进行一对一地访谈,帮助员工梳解家庭与工作当中存在种种潜在的或显在的问题、难题,使许多员工看到自己在父母关系、婚姻情感、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的误区,进一步打开心门…。
  如胡大诚老师所指出的,今后公司的企业文化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建设,即努力营造学校、家庭、军队的氛围!要让每一个员工都懂得“修身”的重要性,把每一件工作都当作学习的机会,自觉努力地学习并提升做人的德行,公司要为员工营造大家庭式的归属感与温暖,要真正关注员工的成长,把员工培养成充满热情与活力、能打善战的勇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