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乐与幸福

(2009-05-30 07:42:24)
标签:

快乐

幸福

大学

情感

   “你快乐吗?”人们经常这样互相问候。这也是人们之间最常见的口头问候语之一。

   与之相比,“你幸福吗?”这句话人们就较少提到。因为多数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对方是否幸福,假如对方不幸福,这句问候无疑会刺痛他/她。所以,“幸福”这个词更多的是出现在“祝愿”的语境下,如“祝您幸福”就是我的幸福工作坊最常用的短信问候语。

   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幸福”是一个看似平凡朴实却又仿佛带着神秘能量的词语。它象神话传说中那颗最神圣最珍贵的蓝钻石一样散发着五彩斑斓的生命光环,令所有人心驰神往;又象在神秘幽谷里茫茫荆棘丛中的那朵盛开的玫瑰,一副高傲、娇贵、冷艳的外表,在带着醉人幽香的风中丰姿绰约旁若无人地摇曳,令人可望却不可及,即使伸手可及你也不敢轻易碰触它。

   于是,通常人们谈到幸福的时候,总是会首先想到“快乐”,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将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混为一谈。因为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幸福就象昂贵的奢侈品一样高高在上,令人望而却步,而快乐则象百货商店的各类日用品一样满地都是,随手可及,令人感到亲切和受用。

   然而快乐毕竟只是快乐,人们在内心深处真正的追求,还是那永恒的至高的神圣的幸福。 

 

快乐的背后是患得患失的烦恼

 

   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谓的“快乐”,是以个人的物质名利得失及由此引起的感官刺激与情绪体验为衡量标准的。

   可是,快乐的一个“快”字,表明这种喜乐是易逝的,它来得快也去得也快。

   因为快乐是以得失为标准,得不到的东西总想要得到,得到了就快乐。但是得到了之后又怎么样呢?往往只能快乐一阵子而矣。因为所有得到的东西,我们都不一定能守得住。即使我们有能力守住这份快乐,我们也往往陷入担心,而这份担心往往就变成我们最不想要的糟糕的现实。

   更何况,得失之心是永无满足的——得到了珍珠还想要玛瑙,得到了白银还想要黄金,人们总是难免这山望着那山高。

   所以,一种是“求之不得”,一种是“得而怕失”,这两种烦恼,总是会伴随着人们的“快乐”。得之也患,失之也患,所谓“患得患失”。

   于是,快乐与烦恼往往就象一对情侣一样在患得患失的情绪波浪里如影随形。快乐就象生活的湖面上那个充满活力热情奔放使劲划着船儿乘风破浪的小伙子,而烦恼就是那个站在他身后的动不动就使性子耍脾气甚至一不小心会闹得人仰船翻的不懂事的小女生,他们命中注定此生同行。烦恼是快乐的影子。每一片快乐的阳光后面都藏着烦恼的阴影。

   并且,通常情况下烦恼滋生和蔓延的速度总是比快乐要快得多。就象荒野的花儿总是被丛生的杂草所包围一样,生活中的人们通常感受到更多的是烦恼,而快乐往往是烦恼的漫漫长夜中偶尔闪烁的一线光明而已。快乐就是高潮时候的那一小会儿,其它时间都是无休止的劳作与烦恼。所以,有智慧的老人总结说“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啊!

 

幸福是稳定的快乐

 

   虽然快乐也不易得,但是相对来说,人们得到快乐还是很容易,而要得到幸福则难得多。

   有许多东西可以带给你情绪的、感官的各种快乐,但却不一定能够带给你幸福,例如赌博、吸毒。而那些能够带给你幸福的东西,则一定会带给你享受不尽的快乐、喜悦。幸福是一种纯净的正面的积极的生命能量。

   快乐比幸福要简单得多。一个不幸福的人,可以因为某个心愿的达成,某个欲望的满足,而暂时地快乐起来。但这种快乐通常很难持久。不能持久的快乐,一定不能带领我们走向幸福的圣殿。

   由于“快乐”与患得患失的心理总是紧密相联的,所以“快乐”总是处在起伏摇摆的不稳定状态。快乐的感觉,就象射出去的箭一样,不管发出的时候多么痛快、有力,都会很快地遭遇强弩之末的无力感,然后轰然坠地,消逝于漫漫时空。

   打个比方说,当你肚子饿了的时候,给你一大盘馒头,第一个馒头你会吃得很香,可是当你吃第二个第三个……馒头时,你会觉得怎样呢?馒头的味道变得越来越让你感到不舒服了,你再也找不到吃第一个馒头时的快乐感了。是馒头的味道变了么?馒头的味道当然没有变,但是我们内心的感受却在不断的变化。

   快乐的感觉就象我们饿了时候找到东西吃的感觉。它源于我们内在的饥渴,以感官和心理上的得失为标准。幸福则不一样。幸福的心灵应当是一种稳定的喜乐状态。幸福就是我们的心灵始终处于不饥不渴的恒定状态。

   为什么会不饥不渴呢?因为幸福的心灵知道该吃的时候吃,该喝的时候喝,该睡的时候睡,该玩的时候玩;幸福的心灵知道何时该吃,何时该喝,且要吃的喝的东西都已提前准备好了。这样他就不会陷入饥渴与慌乱。

   所以,幸福的心灵不会有饥渴之虞。幸福的心灵不会因为看到好吃好喝的东西一时冲动而暴饮暴食,也不会在轻易的贪吃贪喝。所以,幸福的心灵一定源于良好的自我管理。这个管理的对象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各种各样的欲望。在我们有能力管理好、调节好自己的欲望之前,我们只能被快乐和烦恼牵着鼻子走。只有当我们能够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前都能够做到从容淡定、一心不乱的时候,我们才能享受到那至高的幸福。是的,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只有真正有智慧、有修养、有德性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所以,我坚信:小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智慧和德性不足的人就是小人。小人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小人追求的是快乐,而且是自己看得见、抓得着和感受得到的快乐。不幸的是,生活中的多数人都带着各种各样的小人之气,包括我自己在内。

   然而,我也大可不必因此自恼。快乐总归是要去感受的,烦恼终究也是要去经历的。而人生真正的智慧和德性,就是看我们如何在快乐的一次次洗礼和烦恼的一次次煎熬当中一次次地蜕变、成长、进化,不断的迈向幸福之境。幸福就象一座巍峨的神山,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修炼去一点一点地攀登。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到达山顶才是幸福。当我们真正看到幸福的山峰并带着虔诚的心去攀登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幸福的山上。所以《大学》告诉我们:“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幸福的心灵就象那座山峰一样,只要你真诚的追求它,即使现在没有达到,也已经离得不远了。

   但我们须知道,登山是要有能量的。灯泡能量不足的时候就是灯光暗淡甚至熄灭。人心也是如此,当我们被烦恼所追逐和包围的时候,表明我们的心灯能量不够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随时给自己保养和补充生命能量——这种能量不是来自别处,就是来自我们内在的智慧。幸福的心灵就是通过不断的修炼、学习而渐渐智慧具足的心灵。当我们的心灵足够成熟和充满智慧时,我们就会洞明纷繁复杂的世态人性,从嚣乱的人间收获那份稳定的、源源不断的、富足的喜乐——幸福感。 

 

幸福源于关系

 

    快乐可以是一个纯粹个人化的生命体验。一个人的快乐可以与任何其他人毫无关系。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修道,也可以很快乐;一个人在家里关起门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也可以快乐无边。所以,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你绝对费不着非要用“幸福”这个词来形容自己,你只要使用“快乐”这个词就足够了。

    而当我们说一个人幸福的时候,应当是基于一种稳定可靠的关系——伴侣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朋友关系,同事与组织关系……等等。离开关系,我们很难有幸福可言。离开关系,你只是一个形单影只的个人,一个人可以快乐,但无所谓幸福不幸福。

    而关系的最佳品质与状态是什么呢?爱!爱是人生的终极追求。爱是一切关系障碍的解答。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一生不管做什么,本质上都是在追求爱的满足。爱的满足才能造就心灵的富足。一个具足爱的生命将是一个和谐的、饱满的、愉悦的生命。爱的馈乏是生命最大的馈乏。远离爱是生命中最大的恐惧。人们常说,“哀莫大于心死”,而所有心灵的死亡都是因为对爱的彻底失望。假如有一种能够起死回生的力量,那就是爱。爱是宇宙能量的核心。爱是我们与所有他人乃至世界万物之间的最根本、最深层、最永恒、最持久的生命纽带。

    所有真正的爱都是无条件的。当我们真正以无条件的爱来与世界万物进行联系和沟通时,我们就会进入一个真正和谐的幸福世界。只有爱才能令我们的生命变得饱满和丰富,只有爱才能令我们的生命真正富有价值、意义和活力。

    由此,我们可以给幸福下一个定义:幸福就是爱的关系。或者说,幸福就是爱并被爱着的生命状态。

    是的,幸福就是活在爱里,幸福就是能够从来到我们面前的一切人、事、物当中去发现爱、找到爱、感受爱。幸福的心灵具足一切的深度、宽度、厚度、广度,它在任何时候都无条件地充满爱、无条件地信任爱、无条件地给出爱,幸福的心灵永远不会对爱失望,因为它知道人们之间一切的受苦,一切的冲突,一切的竞争、斗争乃至战争,最终都是为了那至高的爱。幸福的心灵可以随时随刻地让所有他人和宇宙万物的爱流进来,也可以随时随刻地让自己的爱无条件地流向所有他人和宇宙万物。只有在无条件的爱里,你才能经验到持久的、永恒的、富足的幸福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