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长平的博文《高考作文从来没有现实感》(见下面转载),非常认同。但在这里想补充一些意见。
“要说高考作文没有现实感,还真是一个悖论,因为它恰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没有现实感的文风:无病呻吟,虚情假意,陈词滥调,华而不实。”长平在文章开头如是说。
在我看来,高考作文题一再的偏离现实,恰恰反映的是一个困扰着我们今天的许多人的问题:如何来看待这个我们所生活、生存在其中的现实世界?这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的困惑,导致了整个时代的集体迷茫,语文老师们只是众多的迷茫者当中的一个独特的群体而已。长平所形容的“无病呻吟,虚情假意,陈词滥调,华而不实”,就是这种集体迷茫感在文风上的反映和写照。
另外,我认为,高考作文脱离现实的问题,也反映了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的偏向。语文教育被工具化、狭隘化、知识化了。人们以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教育。这实在是个极大的误区。我们需要作更深的理解。就字面看,语者,吾言之谓也,也就是我说话,我如何说话、说什么话、为何说,这就涉及到做人的智慧境界问题。文者,不光是文字的意思,恐怕更应该是文化的意思,表现在一个人,就是他的道德涵养,而不光是识字多少的问题。
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根本,是在提升我们做人做事的智慧与能力,这种智慧和能力,具体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是口头表达能力,二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技巧固然重要,但根本上靠的是智慧,是我们的文化涵养,是我们的道德境界,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人生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语文教育的中心所在。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是分开的,语一直在变,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特色。但文很少变,这就很好的解决了文化传承的问题。所谓文化,本质上教育我们如何做好一个人。所以语文教育,侧重点是文,是解决文化传承的问题,也就是把古人圣贤认知和总结过的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识知和看待世界与人生的智慧,一代代传承下来。这种教育,本质是一种开智慧的教育。
相比而言,现在的教育被狭隘化、工具化为一种语言和文字知识的教育,这就要了命了。
至今令我感到有讽刺意味的是,我的作文从小学一直很好,初中还得过全校作文竞赛第一名,高考作文,按照我后来的估分,应该得了将近满分。但我却一直为写作文苦恼,甚至自卑。因为我的作文几乎从来没有一件事是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或感想的,每次作文几乎都是把作文选上看到的东西搬来复述一遍,或者干脆虚构个什么故事,模拟一些感想。看作文选时,我常常感到自卑,我发现那些同龄的小作者的生活世界大都多姿多彩,而我的生活世界却一片苍白。尽管我脑子里充满了种种不为人知的问题、困惑或感想,但在我的潜意识里,这些从来与作文无关。
另外,我曾发现,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学语文学到最后,就看你做题的能力,而做题的能力取决于你对于出题者的出题心理的揣测与把握能力,尤其是有些选择题,四个答案,看起来似是而非,都有些正确面,但若很好的理解出题老师的心理,你就能更好的找到他所设定的答案。这是我的一个心得。
但我高四——也就是复读那年,我的语文老师汪学勤给我们灌输了一个“大语文教学”,令我深受启发。在那一年的语文课上,我经常听到他讲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看一些如何看待社会和人生的问题,令我深受教育。此后,我第一次在写作文时写起自己耳闻目睹并富有感受的身边的事来。后来高考语文、尤其是作文发挥出色,深深得益于这一年的“大语文教学”,它揭示了语文教育的精髓。我相信,那些真正受过良好的语文教育、深谙语文教育之精髓的人,是不会设计出与现实生活离题万里的作文题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