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行走在徽州:歙县昌溪

标签:
沧溪村昌源河昌溪镇昌溪乡昌溪村 |
分类: 自顺随笔 |
歙县昌溪
昌溪乡位于安徽歙县东部略偏北,歙南新安江上游源头水系昌源河畔,东与杞梓里镇、岔口镇相连,南与武阳乡毗邻,西与深渡镇接壤,北与霞坑镇相邻;唐至清,属孝女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昌溪乡,隶属北岸区;民国三十三年,昌溪、石潭二乡合并设立石溪乡;民国三十五年,复设昌溪乡,属北岸区;民国三十八年,隶属深渡区;1949年10月,撤销昌溪乡设立昌溪镇;1952年8月,分设昌溪、万二、外河坑、凤岐4个乡;1955年12月,合并为昌溪乡;1958年10月,隶属北岸公社;1959年2月,设立昌溪管理区;1961年1月,设昌溪公社,属深渡区;1983年3月,撤销公社设昌溪乡;截至2020年6月,昌溪乡辖3个行政村(昌溪村、双源村、万二村),乡政府驻昌溪村。
10月31日下午,由万二村转昌溪村。
村外昌源河木桥,歙南网红桥之一,文昌古道终点。
文昌古道,歙绩挑粮古道南段的一小段,由湖田经文山店到昌溪,全程约10公里。
昌源河发源于歙县、绩溪与浙江临安交界的西天目山南麓,新安江支流之一;“两潭夹一溪”,由昌溪沿河边古道,逆流而上十里是石潭,顺流而下十里到定潭;从定潭顺水再走五里,即新安江上第一渡深渡古镇。
有说:以前昌溪属于交通不便之地,虽有歙绩挑粮古道与昌源河沿河古道呈X型穿过,但均需翻山越岭,山道弯弯狭窄崎岖,不便大队车马行走;所以昌溪在清军入关、太平天国长毛鬼(徽州人对太平军的称呼,被清军战败的太平军于徽州到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占据徽州,以及解放后历次运动中所受打击较少,村中不少古民居祠堂得以保存。
过去徽州府有说,“出了南门便是昌溪”;“古歙南乡第一村”,“歙南第一村”;村庄分上村和下村,上村为吴氏古村,下村为周氏古村;唐代时,居有姚、叶、朱、方、王五姓,形成村落“沧溪”;南宋绍兴年间,吴姓迁来定居,成为村落主体,更改村名“昌溪”。
徽州流传有俗语,“吴茶周漆潘酱园”;“吴茶”、“周漆”即是昌溪吴家茶业、周氏漆业,“潘酱园”则指歙县大阜潘家;“吴茶”有二支队伍,一支由吴炽甫及其远祖形成,一支由吴承仕太祖以后形成。
“歙南首富吴炽甫”: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大,乡人称其为“炽甫老大”,当时徽州最大茶商,歙县南门首富;分家析产时,四子各分得现金50万银元;曾捐4000银元,重修昌溪石拱桥;在昌溪购地70亩,以其租息资助贫困子弟入学。
“京城老大吴道隆”:吴承仕太祖吴启琳,赴京会考时,将随身带的一些茶叶于菜市口摆地摊出售,见有赚头,弃仕从商;其子吴道隆在京城开设吴玉泰茶店,至今“吴玉泰”招牌仍沿用,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以“中华老字号”;吴启琳家族,在京开粥厂,免费供给穷人;办识字馆义塾,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家乡劈山铺路建祠修塘,排解燕窝山庄(沧山源)行路难用水难。
“昌溪庙坦及水口”,村庄主入口与忠烈庙。
古代徽州人于村落选址上注重风水,村头或村尾或近或远的地方都有水口;水口上建有路亭,植有水口林,樟树较普遍,也有杨树槠树等;昌溪水口二棵古樟树,称为“龙凤樟”。
“社稷坛龙关庙”,忠烈庙,供奉汪公大帝汪华与其第八子汪俊“八老爷”。
有说:汪华,隋唐歙州歙县登源(今属绩溪)人;隋朝末群雄割据,汪华起兵占据歙、严(今并入杭州)、婺(今浙江金华)、饶(今江西上饶)、宣、杭等六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汪华率六州归顺李唐,免了六州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汪华献土有功,被封为上柱国、越国公,任命为歙州刺史,总管六州;传说汪华有九子,为避免朝廷猜忌(“龙生九子”),汪华斩杀了八个儿子,独留第八子;汪华死后,徽州人奉为汪公大帝,到处立庙祭祀。
“宋代酒肆茶楼”,始于明代中晚期。
三眼井,思古井。
茶楼与三眼井之间路边,有座长方形三开间凉亭,临端方四正池塘。
经由吴师傅引路,傍晚前快步转转,周氏古村未能去。
返回客栈,阴雨天气,客栈未组织上山看日落;跑疲倦了,未有胃口,于客栈点了二碗肉丝面,老板加了荷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