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行记:金山

标签:
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 |
分类: 东游西逛 |
镇江金山
9月17日早上,镇江街道上有些昨夜台风过境掉落的树枝。
金山早茶:蟹黄小笼包、招牌秧草包、纸皮松仁烧麦、鱼肉蒸饺、鱼汤鱼肉小馄饨、五味烫干丝、水晶肴肉。
有说:镇江金山,自古以来,名称很多,氐无山、泽心山、浮玉山、获茯山、龙游山、紫金山、金鳌岭等;古人将扬子江比作香水海,山为《华严经》里的七金山,故称金山,唐代起通称金山;原系长江岛屿,现与南岸相连。
山寺同名,只不过孰名在先,谈资罢了。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时期,一说为晋明帝时,一说为晋元帝时,时名“泽心寺”;魏晋南朝,梁武帝崇信佛教,天监四年(505年)二月十五日于泽心寺依仪修设水陆法会,用以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济众生,创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
水陆法会,全称“十方法界四圣六凡冥阳两利水陆普渡大斋法会”,也叫水陆会、水陆斋、水陆道场、悲济会等;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大型法会,分超度、消灾二部分,为死者超度、为生者祈福。
唐灵坦,生于唐朝,俗姓武,太原文水人,武则天的侄孙,洛阳县令武宣之子;入空门后,参荷泽神会大师得法;停留之处,屡有奇迹,视为神僧;晚年预知时至,告知众人,示寂于洛阳荷泽祖庭,金山寺尊为开山第一代祖师。
灵坦《神僧传》卷八:又止润州金山。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
有说,白龙洞与《白蛇传》传说密切相关。
另传:法海姓裴,人称裴陀头,河东闻喜人;其父亲裴休,唐宣宗宰相,十分信仰佛教,送子出家为僧;裴陀头出家到江西庐山,取名法海;后来到泽心寺,那时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找到山上西北角岩洞,住进参禅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断指发愿,重兴修复殿宇;一日江边挖土得金,即将黄金上交当时润州刺史李锜(琦或奇),李锜又将此事上奏唐宣宗;宣宗将金赐予法海修建寺院,并敕令泽心寺更名为“金山寺”。
有说金山寺建成之后,法海前往别处游历出行,杳无踪影,法海为金山寺第二代祖师。
“水漫金山寺”:白蛇传,白素贞;书生许仙,许配妖仙;天条法海,状元救母;逆袭神话,画饼充饥!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晚年深信“天书符瑞之说”的宋真宗赵恒,梦中游至金山,后书“龙游山”三字于山门;天禧五年(1021年),宋真宗又派内侍江德明,给钱三百万,修复寺宇,装饰佛像,并赐“龙游禅寺”四字;宋仁宗赵祯即位后,龙游寺僧人上书请复旧名,获准山名依旧,寺名仍为龙游;宋庆历年间,寺遭火灾,佛殿僧舍化为灰烬;后被修复完善,殿宇规模胜过往昔;宋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禅宗第十七代、云门宗第五世佛印禅师自庐山归宗寺到龙游寺任住持;宋元丰七八年间,一海商于金山设水陆法会,佛印主持,极为壮观,遂以“金山水陆”驰名;宋政和年间(约1114年),宋徽宗赵佶下诏,改佛刹龙游寺为道观神霄玉清宫,去除荐慈塔顶改为郁罗霄台;宋建炎年间,由于金兵不时南犯,龙游寺屡遭战火,殿宇破落,香火萧条;直至宋孝宗题诗,建文奎阁,焦山僧人蕴衷到金山,募捐重修殿宇;元延祐三年(1316年)、至治二年(1322年),朝廷二次于龙游寺修设盛大水陆道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陪其母游金山,登妙高台,见江天一色,手书“江天一览”四字,并将龙游寺改名为“江天寺”,题写敕赐“江天禅寺”匾额。
江天(禅)寺,沿袭至今;虽然寺名多变,但自唐朝以来,人们统称其为金山寺。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几遭兵火,塔毁寺塌,一片废墟;清同治八年(1869年),两淮盐商捐银三万二千余两,修建大殿、天王殿、藏经楼、观音阁等32处200余间;除慈寿塔未能再建外,几乎新建了一座寺庙;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5日(有说4月6日下午),寺内发生火灾,大雄宝殿和藏经楼被烧毁;1978年,慈舟法师重返金山寺;收回殿宇,修复山门,重塑佛像。
1948年那场大火,起火点为大雄宝殿东首蕲王殿楼上库房,火势蔓延很快;寺在山上,灭火困难;大火原因,说法不一;一说用火不慎,一说库房内堆放的油纸、蜡烛等含植物油脂的物质聚热自燃,有说国民党驻军盗窃文物资财后纵火灭迹。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几经兴废,由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妙高台与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仅存台址。
“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上半年,金兀术大破杭州城后,率领十万大军,满载劫得的金银珠宝,通过镇江北撤;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率领八千水军以逸待劳,迎战阻击;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传为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的住处。
洞不大,有塑像;有僧驻守,不让拍照;人太多,不好拍。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创建于齐梁时期;唐宋时,有双塔,宋朝称“荐慈塔”“荐寿塔”,双塔后毁于火;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清咸丰年间,塔又毁;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多方募化,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支持,约经5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塔高30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旋式梯;四面有门,廊道相连。
江天一览亭又名留云亭和吞海亭,一石柱凉亭,金山最高处;创建年代不详,塌毁也未记载;明景泰七年(1456年),寺主在原址上重建一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复建;清朝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手书“江天一览”四字刻碑,置于亭内。
传说:当年康熙皇帝执笔就书“江天一览”时,前三字一气呵成,“览”字一时却写不了;嘴中叨唠“江天一览”,无从落笔;周围大臣侍从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招来欺君杀头之罪;正在为难之际,有一大臣跪到康熙面前说了一声“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写出览字;繁体“览”,“臣今见”;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了“览”字,所以这一字显得相对细小。
(接续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