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2024-10-05 21:11:11)
标签:

戴名世

方苞

桐城派四祖

刘大櫆

姚鼐

分类: 跋山涉水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文化博物馆


 

桐城地处安庆、合肥中间地带,东邻庐江县、枞阳县,西毗潜山市(县),南抵怀宁县、安庆郊区,北与舒城县相连;夏商时期,扬州之域;周置桐国,有说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为楚附庸;至秦,为舒县,隶九江郡;西汉,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改称舒县(桐乡);至梁、陈,为枞阳郡枞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为同安县,隶同安郡;唐至德二年(757年),因忌安禄山叛唐,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同安县为桐城县,为桐城县名之始;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属淮南西路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属安庆军;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属安庆府;1949年,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并析东南乡大部分地区为桐庐县(后为湖东县、再为枞阳县);1996年,桐城为县级市,有桐城小花、桐城水芹、大关水碗、桐城丰糕等特产,有孔城老街六尺巷桐城文庙等景点。

 

桐城享有“文都”盛誉,历史上与枞阳县纠缠,名人的籍贯出生地等,有“枞阳出人桐城出名”说。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4月5日上午,10:04由安庆站,乘坐G8322高铁,二十五分钟,到桐城东站。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由国务院批复同意冠名,地处桐城老城中心位置;西接桐城文庙,北依历史文化街区北大街,南面市民广场;馆舍建筑分为地上一层(局部二层),地下一层;文物藏品,以明清时期桐城文化名人书画收藏为特色;基本陈列“文都风华”,由《古邑春秋·名城遗韵》《杏坛弦歌·人物芳华》《桐城文派·天下文章》《风雅继武·翰墨流芳》四部分组成。

 

桐城文化博物馆,是继徽文化博物馆黄梅戏博物馆之后,安徽第三家“国字号”博物馆;2020年12月28日,桐城馆首次开放,投入试运行。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崛起于清初,亦称“桐城古文派”,世称“桐城派”,文派以城为名,以其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的籍贯均为江南安庆府桐城(包括现今桐城、枞阳以及安庆宜秀区一带)得名,其四人为桐城派“四祖”(亦有“桐城派三祖”之说:方苞、刘大櫆、姚鼐);桐城派统领清代文坛200余年,“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使得桐城获得了“文都”的美誉。

 

“天下文章在桐城”,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于《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号“桐城派”。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有说:桐城派发展历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初创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桐城学术兴起,“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过程的继往开来者,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1644年,清王朝入关,为巩固地位,尊崇儒家理学,以软硬两手迫使知识分子就范;方苞领导的古文流派应运而生,“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提出了“义法”主张;刘大櫆于方苞“义法”上,提出“神气”“音节”“字句”文章要素理论。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兴盛时期:乾隆年间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代表人物是姚鼐(刘大櫆弟子),为文提倡“义理、考据、辞章”兼备;“姚门四杰”,管同、梅宗亮、方东树、姚莹;桐城派至姚鼐,形成所谓“家家桐城”。

 

末流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曾国藩自称私淑姚鼐;“曾门四大弟子”,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无锡薛福成、遵义黎庶昌;严复、林纾、陈衍、吴宗祺,时称“侯官派”(福建),桐城派末期支流;曾国藩“四大弟子”之后,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称;末流拘泥“义法”,抱残守缺格律。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学产生;林纾“尊孔读经”,固守程朱义理,斥为“桐城谬种”,成了批判对象。

 

1930年,殿军马其昶去世,桐城派划上句号。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戴名世(1653年~1713年),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桐城孔城人;幼时家境贫寒,自幼刻苦上进,力学古文不辍;六岁开蒙就读,十一岁熟背《四书》《五经》,二十岁开始授徒以养亲;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贡生考补正蓝旗教习,荐入国子监;在京师与方苞等相聚,以针砭时弊、振兴古文为共同旨趣;“酒酣论时事,吁嗟咄嘻,旁若无人”,招来公卿大夫仇视攻击;康熙五十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倒置是非,语多狂悖”;《南山集》案,被逮下狱;康熙五十二年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戴南山墓”。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方苞(1668年~1749年),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高祖故居于桐城城关,曾祖时迁至金陵(南京);方苞生于江宁府六合县(今江苏南京六合区),自幼家境贫寒;四岁能作对联,五岁能背诵经文章句;六岁时随家由六合县迁到江宁县旧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十六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康熙三十一年,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韩(愈)欧(阳修)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康熙三十八年,方苞举江南乡试第一名,但接着又两应会试而落榜;康熙四十五年,中会试第四名,母病归家未及殿试;康熙五十年,以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二年后被赦,隶汉军旗籍,以布衣入直南书房;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时,免去旗籍,仍归汉籍,累官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乾隆时,再入南书房,任礼部右侍郎等;乾隆七年(1742年),辞官归居南京,闭门谢客,著述终老。

 

“义法”说,是方苞文论思想的核心,也是桐城派文论形成的基石;“义法”一词出自《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方苞借之以说文;“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义”指文章内容,“法”指文章作法,包括形式、技巧问题,如布局、章法、文辞等;义决定法,法体现义;文章作法上,既有内容的充实,也有形式的得当,用语简洁凝练,行文重于文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做到言简意赅;“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语言的纯洁问题,即“雅洁”说,并提出“清真”“古雅”“气”三个概念;“清真”是对文章内容(义)的要求,“古雅”是对文章形式(文辞)的要求,“气”是至关重要的,“而依于理以达乎其词者,则存乎气”,“气”则贯通“理”“辞”二者;追求内容醇正,文辞“雅洁”;清新典雅,言辞简约,行文论述未有冗杂的成分;“清真古雅”创作主张,以及程朱理学思想,适合清朝巩固思想统治及文风需要,所以其说得以流行,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刘大櫆(1698年~1779年或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出生于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书香门第,家境不佳;雍正三年(1725年),受江南学政俞兆晟提拔,童生刘大首次入京,贡入太学;在京期间,刘大馆居清代名臣吴士玉家中,经吴士玉荐举,得以拜入桐城籍翰林院侍讲学士方苞门下;方苞看了他的文章,称赞他是和韩愈、欧阳修一样的一流人物;刘大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大多愿意和他结交;雍正七年、十年,刘大连续二次参加顺天乡试,均只登上副榜贡生,无缘中举;雍正十一年,离京归省;雍正十三年,第二次入京,第三次参加顺天乡试,被考官罢黜无缘中举;1736年,乾隆登基诏举天下,刘大第三次入京,受方苞举荐应征博学鸿词,为张廷玉所罢黜;后张廷玉得知罢黜之人乃刘大,十分后悔;乾隆六年前后,刘大第四次入京;乾隆九年,刘大离开京师前往山西,找他哥哥刘大宾;乾隆十五年,刘大第五次入京;张廷玉举荐刘大参加经学考试,又未被录取;乾隆三十二年,前往黟县教书;乾隆三十六年,回到桐城(枞阳),江畔故居聚徒讲学,直至病故。

 

刘大櫆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对“桐城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姚鼐(1731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世称惜抱先生;出生于桐城南门树德堂一官宦书香人家,幼年好学,跟随刘大学习古文;刘大对姚鼐特别器重,“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乾隆十五年,姚鼐考中举人;同年赴京,以应会试,结果落第;乾隆十七年,姚鼐第二次应礼部试又落第,留住京师;乾隆十九年,姚鼐第三次赴京参加礼部会试仍不第;乾隆二十二年,姚鼐第四次参加礼部会试又不第;直到乾隆二十三年,姚鼐仍留京师教馆;是年秋,姚鼐经由扬州归里,后由潜山、宿松、黄梅、九江至南昌;乾隆二十八年,居丧守制期满之后,姚鼐再次踏上应礼部试路途;姚鼐终于中试,殿试名列二甲,授庶吉士;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等;乾隆三十八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借病辞官;归里以后,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嘉庆二十年,逝世于钟山书院。

 

“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姚鼐于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桐城一日行:桐城博物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