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古镇风景区:行走在和悦老街

标签:
孤岛隔江岸芦花度远秋曾经繁盛地零落一荒州 |
分类: 自顺随笔 |
行走在和悦老街
11月26日上午,由钟楼到江边,将近十一点钟;摆渡到和悦洲,先转转再吃饭。
青通河口,鹊江(长江),摆渡免费。
和悦洲,四面环水,似荷叶漂浮水面,得名“荷叶洲”;传说清朝水师提督彭玉麟到洲上,发现一些做买做卖生意人,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斤斤计较争吵打闹;彭玉麟对此进行整顿,使这一不良风气得到纠正,商家交易买卖一团和气;彭玉麟将“荷叶洲”改为谐音的“和悦洲”,意在此地做买卖的生意人要始终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方可生意长久兴旺。
老街自明清至二十世纪30年代发展至鼎盛,“三街十三巷”(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江、汉、澄、清、浩、泳、潆、洄、汇、洙、河、洛、沧,十三巷砖木建筑,水字旁汉字命名,以水克火)。
有说:1938年5月,侵华日军曾对大通和悦洲、铁板洲轮番轰炸,连续20多天;驻守大通的国民党川军为掠夺古镇堆积如山的库存食盐和商家巨额的金银财宝,借“焦土抗战”名,一把大火把和悦洲、澜溪街重要商铺化为灰烬。
目前保留较完好的古镇遗迹,只有古时最为繁华的头道街。
有说:大通近代的繁华兴盛,主要是由于盐业的推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政府于大通设立盐务管理机构“楚西掣验局”,过往盐船在大通掣秤、验票、加税,凭票纳厘;1850年前后,清政府为强化对大通江防要塞军政管理、抗击太平军溯江西进,在古镇先后设置“参将衙”、“大通水师营”;驻扎大通的水师营隶属于曾国藩创建的长江水师,囤驻清兵以湘军为主;1853年7月,太平军曾在西征途中攻克占领湘军驻守的大通,一个多月后即转战离去;清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于和悦洲大关口建立“盐务招商局”,统辖沿江数省盐务;清光绪二年(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屈辱的《中英烟台条约》,欧美商品大量进入大通市场;清末民初,大通航运物流商贸金融服务发展鼎盛时期;大通古镇港湾内船桅如林,街市熙攘,人流如潮,日间烟火繁忙,夜间灯火通明,时称长江岸边“小上海”。
到江豚保护区,售票人员告知,上午十点钟、下午二点钟喂食可见。
不再进去,溜达闲逛。
大通圣公会,闭门谢客中。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勤王起事”,唐才常、秦力山发动和领导的自立军起义,于大通爆发,起义指挥部设在和悦洲大关口(关门口);起义失败后,唐才常等人于武汉被捕杀害,秦力山化装走脱后潜入日本(1906年病逝云南)。
盐务招商局旧址。
继续逛,头道街,另一头。
居住的老人,指着窗台上印记,说是2020年洪水留下的。
古镇遗迹能够保留,未被开发更新建设,或许也与或有洪涝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