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潜山岳西行:岳西响肠镇

标签:
天堂无愁响肠割肚水吼 |
分类: 跋山涉水 |
岳西响肠镇
响肠镇,地处安徽安庆岳西县东南部,距岳西县城9公里;东与潜山水吼镇接壤,南连菖蒲镇,西邻中关乡,北接天堂镇、毛尖山乡;清代,属潜山县清朝乡正中里三甲;民国初期,属潜山县第六区前北乡;民国二十五年,隶属于岳西县;1992年,撤区并乡,由金山(划出鹤林、周畈二村)、响肠(划出四河村)、无愁三乡合并为响肠镇;响肠镇辖七个行政村(金山、千佛塔、响肠、请水寨、独山、无愁、新浒),镇政府驻请水寨村(寨内有井,终年流水,久旱无雨时,居民于此祈雨,故名“请水寨”,也称“祈水寨”、“取水寨”)。
有说:过去由岳西赶路到潜山,步行至此,肚子饿了,咕咕作响,得名“响肠”;再继续走,饿的不行,好似刀割,名为“割肚”;一路地名顺口溜,“黄沙岭,望天堂,粉笔衙前到响肠;割肚弯弯水吼岭,苗儿衔水换三肩;九井西风野人寨,八里山河到县边”。
11月4日,近十二点钟,到达法云寺。
中午吃一点干粮,赶往龙安峡看看。
此行最后,响肠老街。
有说:响肠老街始建于明末清初,潜岳古道的必经之地,湖北至安庆陆路上的一个重要集镇,昔日二旁商号店铺鳞次栉比,白天商贾不断,夜晚灯火通明。
街头河岸惜字塔,名曰“惜字亭”,有称“惜定亭”,兼有风水塔功能;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六角三级砖构,高十余米,塔顶攒尖,铁戟指天,1995年重修。
有说此惜字塔修建目的有三:一是风水角度,山口水口修建宝塔,以作镇妖、辟邪之用;二是敬惜字纸,旧时居民识字不多,建设焚烧字纸之处,以示对文化的尊崇;三是修塔镇妖,“背倚思婆尖,面朝请水寨”,相传思婆尖为女妖的化身。
惜字塔,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敬字亭,各样的说法,文人之矫情;神化诸葛孔明,托言忠臣良将,难言之隐,或多或少,推销自己。
以鹅卵石“擦屁股”年代,也才过去不多年;废弃字纸,“擦屁股纸”,且需爱惜着用;卫生纸,女士专用,推而广之,后来事。
老街尚存方氏宗祠、方氏谱馆。
胡氏宗祠,有说是岳西有明确记载的年代最早的古祠。
路边有古墓,有块瓜蒌田。
瓜蒌熟了,臭气熏天;有点阳光,进去拍拍。
附录:
传说一:古时候,天柱山西麓,有个周老相公,为人正直,爱鸣人间不平,扶弱济贫,深受群众拥戴;有钱有势的人,对其恨之入骨;有一次,当地一个财主,串通庙里一个和尚,谋害周老相公;和尚找见周老相公,花言巧语要和他交朋友,假意发泄对人世间的不平,表示效法周老相公,为穷苦老百姓做些好事;周老相公看这和尚心肠耿直,当成知心朋友;和尚骗取周老相公信任后,向财主密报周老相公的一举一动;和尚得知周老相公要游玩天柱山,外出前夕,假献殷勤,摆了一桌上等酒席;他俩对酌,互相敬酒;周老相公哪里知道和尚用的是转壶,一边装着好酒,一边装着毒酒;周老相公启程不久,药力发作,腹痛难忍,且发出了咕噜咕噜响声,后人称此地为“响肠”;周老相公于响肠河里喝了一些水,忍痛继续赶路,支撑着又走了十几里路,实在支持不住了,才意识到中了和尚毒;周老相公尽力自救,到了“牛眼睛潭”,拔出宝剑,剖开中腹,漂洗肚肠,自知要离开人世了,为了告诫后人,引以为训,用宝剑在石上刻下“洗腹矶”;人们为纪念他,将他洗腹地方取名“割肚”。
传说二:宋朝末年,元兵南下,大别山区有几十个寨子民众抵抗元军,统领为周老相公;其中有个寨主想投靠元兵,于是设宴毒害周老相公;周老相公在返程中发现自己中毒,到河边喝了几口水,肚子疼痛难忍,且还哗哗作响,后人将这条河称为“响肠河”;周老相公来到一处田野,肚子非常难受,剖开肚子,将肠子于溪水冲洗,毒酒洗干净后,肠子放进肚子,继续赶路;后人将小河取名洗腹溪,那处田野为割肚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