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行走在黄山:玉屏之风华

标签:
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 |
分类: 自顺随笔 |
黄山三日游
有说:南朝宋元嘉年间,东国(今朝鲜)僧在钵盂峰下建新罗庵,为佛教入黄山境内之始;隋唐时期,黄山陆续建有道教道观、佛教寺院;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普门和尚来山创建法海禅院,受敕扩建为“护国慈光寺”;后又于玉屏峰建文殊院(玉屏楼宾馆餐厅位置),于光明顶建大悲院;明末清初,道教逐渐衰落,黄山道观有的废圮,有的改为寺庵,仅存少数道羽散居;清末民初,黄山佛教寺宇大多因香火不济、年久失修而毁。
“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玉屏景区为黄山中心景区之一,玉屏楼地处莲花、天都二大名峰之间,这里几乎集黄山奇景之大成,有黄山绝佳处之称;楼后玉屏主峰,“玉屏卧佛”于顶;前有文殊台,左有青狮石、迎客松、陪客松,右有象鼻石、送客松、立雪台;狮象二石如门卫,“青狮白象守文殊”;前有迎客市,后有送客区。
象石上刻有“岱宗逊色”“奇观”“紫玉屏风”“象石”等。
“气象万千”:“许子汉卿偕室许孙绮卿,社友郑诵先、蔡楚昂、钱翼如游黄山”,“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十有七日许汉卿题记”云云。
玉屏主峰石上刻有“黄山第一处”、“云海大千”、“别有天”、“宇宙大观”等。
“江山如此多娇”,有说黄山管理处1978年依照伟人诗词墨迹刻。
“奇松怪石”,有说“古黟松石叶子龙书”。
“玉屏楼上客如梭,美主年年忙张罗。不语奇松能职守,无间风雨笑颜多。”
有四棵松于玉屏主峰前,迎客松一侧,大平台上陪伴游人观景小憩,有说“陪客松”,一旁石上有“果然”二字题刻。
狮石上刻有“狮石”、“群峭摩天”、“观止”、“老松”等。
“大巧若拙”,有说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程振甲题;“天仙荣景”,程德春堂书。
“风景如画”:1963年,朱老总于北京观赏黄山风景摄影展览后题字;1978年,黄山管理处刻于狮石。
“一览众山小”,乙亥仲秋 林张寅 ;“不险不奇”,徐厚庵题;“奇松怪石 天然仙境”,刘紫垣题;“刻削千仞”,有据黄肇敏《黄山纪游》,为汪毅堂题;“胜景”,民国廿五年二月黎重光等题。
刘帅1957年《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抗日之军昔北去,大旱云霓意如何。黄山自古云成海,从此云天雨亦多。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有说:黄山最早命名黄山松的许楚,1635年循着徐霞客足迹来到黄山,由前山登山步道上,走到云巢洞与蒲团石之间路段,发现二棵松树,一棵往外生长,一棵往山生长,于其游记中记载为“迎松”“送松”;1799年、1832年,许楚所述的二棵松树相继死亡;1859年,黄山迎客松,出现在黄肇敏的黄山游记中。
“霄云蕴碧拂境松,挺拔远近看清空。四季轮转点苍翠,一生傲奇笑春风。”
远眺天都峰,耕耘峰,“松鼠跳天都”。
眺望莲花峰,莲蕊峰,“孔雀戏莲花”。
远望光明顶,一个大圆球。
“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
好汉坡顶“送客松”,有说原名“望客松”;原先命名的送客松于2005年死后,寻找的一棵“接班树”,与迎客松遥相呼应。
“卓立峰巅观沧海,松下道上客徘徊。风摇枝动揖相送,还盼日后君再来。”
此次到黄山,有意避开国庆节假日,游客依然还是太多了,转往天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