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的丹东中学学校记忆

标签:
情感随笔/感悟 |
分类: 文史 |
四十多年前的丹东中学学校记忆
我是1976年升入中学的,当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与现在不同,小学五年级教育,中学四年级教育。我从通江小学升入十一中学后,不久,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就逐步开展。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后,中小学的教育体制已经开始由原来的九年制教育向小学六年制、初中三年制、高中三年制的十二年制教育、其中包含的九年义务制(小学、初中)教育制度转变和接轨。而我们却正是出于这个转变和“接轨”时期,学制被搞的“不伦不类”。
首先:我们接受的是十年制教育,虽然初中加上高中只读了五年,却又曾经参加过两次“中考”。1979年,我初中毕业时,我们参加了“重点高中”入取的考试。市里在一中、二中、四中三个学校设立了重点高中班,每个学校设四个班级。我在具有四百多名初中毕业生的十一中里,考试的总成绩进入了前十名,但整个学校却只被重点高中按照分数线入取了五名,我落榜了。我们没有考进重点高中的学生,除了少数考入技校等地方的学生外,均在原初中学校读了高中一年级。1980年,我们又非常“奇葩”地参加了普通高中的“高二”入取考试。市里在六中、十四中、十七中三所学校设立了“普通高二”,每个学校设四个班级。我们学校大约又有10%的学生考入了“普通高二”。我的考试成绩在十一中排名依然较好,而那些没有进入高二的同学,就完成了他们的中学学业。
其次:当时无论是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二”,它们的学校都有初中,而“普通高二”还设有普通高一。具体何时取消了高一的义务教育?以及何时在重点高中的学校里取消了初中?我就不很了解了。
其三:1981年,在我们读完高二之后,就直接参加了高考。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二学生,他们可以在下一年里在新的高二“复读”,但却不是读高三。据我了解,1982年,在重点高中里,高二毕业时,高考没有入取的学生,可以读高三。据说,在那个“过度”时期,学生可以选择高二或高三毕业。据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讲:他们1982年上重点高中时,学校原则规定1966年出生的学生高二“毕业”,1967年出生的学生高三毕业。但学生也可以自我选择。至于普通高中如何规定?又何时撤销的?我不了解。但仅从丹东二中的校友通讯录中看:84届毕业的高二毕业是最后一批,81届初中毕业也是该校的最后一批。
其四:当时,在丹东市还有一些“带帽”学校和厂矿(机关)开办的中学。“带帽”学校是指在一所学校里,从小学一直读到初中二年。元宝区域内的金汤小学、聚宝小学、长兴小学、朝阳小学都是如此。据我同学雷戈讲,他在朝阳小学读到初二,初三才去的三中。我同学老肖也是如此:在聚宝小学读到初二,初三被分到了四中。另外,那个时期时兴厂办(或机关办)学校,化纤厂、汽改厂等都有学校。我们的十一中学在1976年建立,初建时,只有我们刚入学的一年级和三年级。据我同学刚哥回忆,当时三年级的组成一共有三个部分:一是聚宝学校的初二级升入,二是原菜市街10号坝门里的副食品中学学生的并入,三是由原江边公和桥附近(现宝石花小区江岸坝门)的粮食局中学学生的并入。具体情况我不大了解。这两个厂办(机关办)学校何时撤销的,我也不清楚。
我们读书时,从小学升中学的学校分配,都是市里统一安排的,规律性也不强。我们前聚宝街同院的孩子,四中、六中、十三中、十六中、十七中的都有,而我又进了十一中。
历史是难忘的!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回忆,加上相关资料查询、部分身边朋友和网友提示帮助等,整理一下元宝区域内部分中学的记忆:
丹东三中:坐落在朝阳街于家沟的山坡上,其前身为清末民初的东边道商科学校以及日伪时期的安东市第三国民高等学校。1986年,该址改为丹东市一职高,现在该校址已成为医药专科学校。
丹东四中:该校始建于1954年,早期位于青年广场(万隆体育场)六纬路小学处,该址日伪时期是日本人创办的木材株式会社。1962年迁址八道沟元宝山麓。这个校址,与两所有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清末民初的东边道林科学校,后来在日伪时期又改为安东市第一国民高等学校,以及日伪时期的师道学校均有历史渊源。1970年新建教学楼,1978年被定为省重点中学,后变为独立高中。本世纪初期,学校迁址临江后街。
丹东七中:当年位于大沙河东岸(那时属于元宝区范围),学生的课间操和体育活动都在大沙河的坝外垫起的操场里进行。后来学校原址卖给了私立学校——世纪高中,学校现址在和经街(东齐路经山小学身后)。丹东七中最早是在已停办的辽宁财校的基础上改建的,1975年在财校恢复后,迁入和经街。
(当年的七中校园)
丹东八中:其前身是丹东市元宝区宝山中学,始建于1962年。校址在中宝街原丝绸印染厂隔壁。是我市建国以来诞生的第一所民办中学。1969年,学校与辽宁省丝绸工业学校合并,组成“丹东市抗大第八中学”,使用原绸校校址,学校校迁至于八道沟解放街。1978年,学校更名为丹东市第八中学。1982年,学校的原平房拆掉,新建了四层教学大楼。目前,原校园现已归入御景苑小区,新校址被置换到平安街,和八道小学在一块。有老安东人认为:该校历史与东边道林科学校有渊源。
丹东十一中:1976年建立于永安街原永丹小学原址,1980年该校被撤销,其原址又改为丹东市电子职工专科学校。现在该校址已变为永安花园居民小区一隅。
丹东十四中:该校始建于1938年,为日伪时期安东市第二国民高等学校。后该址几经变化,1962年改为安东市第十四中学。该校位于现珍珠路(原属元宝区),当年还含有普通高中。该校前身为民国时期的工科学校,以及日伪时期的安东市第二国民高等学校。
丹东十六中:该校建于1962年,位于粮市街、老2号坝门里。其原址为老金笔厂原厂址。撤销时间不详。
(当年的十六中校园)
丹东十七中:建校于1962年,位于长兴街,建校时间不详,当年还含有普通高中。后来,校区已在原址重建,主楼面朝江城大街。
丹东十八中:位于七道沟新华街,其前身为民国时期所建的仁忠学校。现于丹东电大七道沟校区共址。
除了元宝区区域内的这些中学之外,在振兴区区域内还有几所在老安东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学校,它们分别是:
丹东一中:原址位于振兴区福春西街,始建于1954年,是辽宁省属八所独立高中之一,当时校名为“辽宁省安东中学”,是丹东地区唯一的一所独立高级中学。1978年被定为省重点中学,后变为独立高中。该校老校区已经拆除,迁入了原二中校址。
丹东二中:1946年始建,原址在兴一路与振八街交界,原名为安东省立高级中学。其前身有多种说法:包括县立第二小学、商业学校等。该校后改名为辽东省安东联合中学,高中部在此处,初中男子部在工业街新乐购原81244部队医院处,初中女子部在财神庙街(不知是否为聚宝小学校址的前身);后又改名为辽东省立中学校、安东中学等,1960年代初期还曾迁至老娲岭里的原辽表厂院内,表厂的幼儿园楼就是教室.60年被辽宁省教育厅定为省重点中学。1965年改称丹东第二中学。该校现址在丹东新区。丹东一中搬入兴一路校址。
(二中早期老表厂校园)
丹东六中:位于现锦山大街六纬路与八纬路之间。其前身为日本安东女子中学,始建于1932年1月。1956年8月,安东市第六初级中学在此成立。
丹东十九中:位于兴七路,其前身为日本安东(男子)中学。1962年,八一小学曾从菜市街迁入该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