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元宝区部分小学校的记忆
标签:
学习探索情感 |
分类: 文史 |
元宝区部分小学校的记忆
我小的时候,家住在前聚宝街,距离老3号坝门约200多米远。我是1970年上学,当时读书的地方,就是由街道创建的抗大小学,相当于现在的学前班或者是一年级。在我的记忆中,仅我们前聚宝街的“东委”,即从老3号坝门到中富街这一段,至少就有四个抗大小学的班级。街道利用空闲的房屋,因陋就简,从社会上找一些民办教师叫我们读书。我们班级曾在三个校舍里,或独立上课、或合并上课。四个抗大小学的班级中,三个班级的同学都曾在一起读过书。当我们上二年级时才正式进入了的校园。东委的四个班中,有三个班(接近粮市商店、聚宝东商店附近这一片的)进入了兴隆街的兴隆小学,一个班(接近双合义胡同的)进入了后聚宝街的六一小学。
从1970年至1976年,我总共花费了六年时间,却只读了五年级(当时小学是五年制)。具体是什么原因呢?我只是隐约记得:在读三年级的时候,辽宁省将春季开学统一调整为秋季开学,全省整体把学级都延了半年;而被耽误的另一个半年时间,可能是在抗大小学时期,70年秋天入学,72年的春天才升入二年级。
入兴隆小学时,我在二年三班,我们抗大小学的同班同学,基本都被编入到这个班里。
在我升入三年级的时候,兴隆小学并入了永丹小学,成为永丹小学的分校。当年没有学区划分之说,入学的分配都是根据当期的具体情况,由区里安排的。我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两个哥哥曾在兴隆小学读书,我一入学,老师看我的名字和长相,就猜中我是他俩的弟弟;姐姐曾在永安小学读书。
合并后,低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在分校上学,我们班级被列入三年七班;高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在永安街的主校区上学。等我升入了四年级时,我们仅仅在主校区读了半年书,学校就再一次被调整:主校区重新修建,全体学生均要集中到兴隆街的分校区读书。由于分校区容量不够,必须把多出的四个班级划分出去,学校从三年级、四年级各划分出两个班级。确定三年级划入六一小学,四年级划入通江小学。由于我们班级的一部分同学家住长兴街、兴东后街一带,距离通江小学较远,我们的班主任带领同学们提出了“抗议”,因此,部分同学又被分配到了长兴小学(也可能是兴仁小学,记不太清),另有部分同学借机转学走了,于是,我们去通江小学的学生只整合了一个班级,被列入四年七班。
我在通江小学上了一年半的学,在那个年代里,基本上没有认真读书,我只对那些文娱活动记忆深刻一些,学校还在部队里请了校外辅导员。就这样稀里糊涂地,1976年的秋天,我迈入了中学——丹东市第十一中学,这是一所新建立的学校,校址正是我两年前离开的原永丹小学的旧校址。
在那样一个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我读完了小学,进入了中学。很快,国家对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我们的人生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兴隆小学:最早建于1955年。位于兴隆街,在兴隆街与兴东街的交叉路口处,距原4号坝门约100多米。是一座在高台阶上,四面二层小楼围成的小院子,一楼教室的地下都还建造了防空洞,直达鸭绿江的排水口。学校的后门朝兴隆前街的胡同,接近原5号坝门。1973年与永丹小学合并,成为永丹小学分校。1975年原永丹小学校舍改建后,成为永丹小学主校区。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学校撤销,原校区变为居民小区。
永丹小学:前身是两所小学:一所是安东市兴隆小学(位于兴隆街),一所为安东市永安小学(位于永安街,在原7号坝门内)。1949年秋安东市永安小学建立,是一所完全小学;1955年安东市兴隆小学建立,开始仅设一至四年级。1958年建成完全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1960年两校合并称安东市永安小学,校舍分设两处。1961年两校重又分立。1973年两校再度合并。永安街校区的主楼为一座面朝鸭绿江的二层小楼。1975年永安街校舍改建,主校区迁至兴隆街分校(原兴隆小学)。1976年校舍改建完成后,该校址成为了丹东市第十一中学校区;1980年此校址又改为丹东市电子职工专科学校。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校区又变为居民小区。
通江小学:建于1965年,位于通江街,距原9号坝门约200米远,原屠宰场对面,据介绍,该校址为原丹东市郊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主楼是面朝通江街的一座二层楼,左右有企业原针织一厂(后改为经编厂,再后迁至蔡家沟)、制油厂等单位。其分校(原火炬小学,又名六道口小学)在迎江街,距原8号坝门约200米远,1972年春合并后成为学校的校办工厂。1987年,该校址被定为危房,1991年8月学校迁至10号坝门内新建的教学楼。后来,该学校被撤销。
金汤小学:位于金汤街,与原二幼毗邻(后二幼迁址,新校区将该址并入),后门朝中富街。这所学校创建于1914年10月,原名安东县立第一小学;1923年至1937年间为安东县立第三小学,后易名为安东市金汤国民优级学校,光复后改名为安东市金汤完全小学,1956年更名为丹东市金汤街小学,1968年改为丹东市红卫兵小学,1970年改为现名。该校也曾为带帽学校。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属于元宝区区域内最“阔气”的学校:有前后两个操场,其中后操场还可以举办田径运动会,设有200米的跑道。2018年新校舍落成,安东县衙及东边道道署的金汤街遗址即在新校园内(原二幼位置)。
(金汤小学历史照片)

六一小学:位于后聚宝街,在后聚宝街与迎江街、双合义胡同交界的十字路口边。该校始建于1965年,校址是原安东财校的旧址,二层教学楼。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和建设,学校撤销,原校区变为居民小区。
八道小学:位于八道沟小北疃,原市立医院(第一医院)住院部往北疃方向的路边,旁边还曾有座“狼狗圈”。该校前身是安东市宝山完小分校,1949年2月独立,易名为八道完全小学,原校址在第一医院住院部的位置,1953年因市立医院占用,迁至小北疃。1963年改名安东市八道小学,当时的分校独立为解放小学。记忆中,校园较为宽敞,教室都是平房。现御景园小区的对面(也是原八中的斜对面),就曾是该校的分校——解放小学校址。后来,中宝小学于1967年并入该校;1972年,解放小学以及接近盘道岭日杂公司仓库附近的北疃小学都并入了该校。近些年因八道沟棚户区改造,实行土地置换,该校与八中一同迁入了第一医院后侧的新校址。
聚宝学校:位于财神庙街,老“四道口”以西,曾是一个“带帽”学校(有小学、初中)。曾有在官电街清真寺院内的原清真小学并入该校。学校的主楼曾是著名的安东工商总会大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锦山大街的规划建设中,这所学校,连同老安东历史上的“财神庙”一同被拆除。该学校被撤销。
长兴小学:位于兴东街,在长兴街至公安街之间的路段,现在的女人街后门的对面,即九江丽都小区附近。1945年之前就已建校,曾有九江小学并入。该校也曾是一所“带帽”学校(有小学、初中),曾用名:长兴学校。中学部在兴东街校区,小学部在长兴街校区(道德会胡同边,后改为兴仁小学校区)。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学校撤销,原兴东街校区归入九江丽都居民小区。

九道小学:位于九道沟通乡后街的山坡下。该校始建于1943年,原校名为九道国立优级学校,安东二次解放后,改为安东市九江小学九道分校,1949年3月更名为九道完全小学。曾有原来在九道桥下的永宝小学并入九道小学。早年知道有这所学校,但并不了解,改建后才有深刻印象,据介绍该校的新校舍是在2008年前后建设的。不知这所偏僻的学校还能挺多久。
新安小学:位于县前街,始建于民国初期,原名为安东县县前小学,后改为现名。当年的校门正对着新安街北路口,为原安东县监狱所在地(现24层楼的位置)。我没有进过校园,对该校了解不多。后来该校迁到了现在的七道沟口的位置,这个位置,曾为安东县衙旧址。
仁忠小学:该校始建于1934年,在十八中校址(现丹东电大),该街名现在称为新华街。后迁至仁忠街,即东都屹景小区身后。曾有爱民小学(锦江山小学)并入。小的时候只知道有这座学校,没有亲眼见过。直到七年前该学校已撤销,但原校址还在时,我才见到它的“尊荣”。
朝阳小学:位于于家沟天主教堂的西侧。早年对这所学校没有印象,后来关注天主教堂时才注意到。该校始建于1927年,由M国神F葛怀仁创办。据一位曾经在此读书的老同学介绍:该校原为朝阳学校,是一所“带帽”学校,西侧是上院,南侧是下院,在教堂东北下方还有一个校园,是校办工厂和中学部。
另外,在菜市街曾有过一所部队的子弟学校——“八一小学”。
在东窑一带还有新源小学,这是最近几年才看到的。该校始建于1928年,由私人校董捐资办学。原来曾属于元宝区范围内的珍珠路、经山街这片地方还有现位于东齐路的经山小学(原鸭纸厂附近的新华小学曾并入),珍珠泡附近的五纬小学等。新纳入元宝区的金山镇(蛤蟆塘)也有几所小学,但不了解。根据相关资料,略掌握一点情况:
经山小学:位于现振安区东齐路,1929年由张汉卿捐助私产,补助辽宁省公立中小学教育事业之永义基金建立,原名安东县立新民小学,日伪时期安东县立和经优级学校,安东二次解放后命名安东市立镇安完全小学,隶属市教育局领导管理,学校占地面积扩大,1949年秋,学校一分为二,大部分师生迁校到伪二高校址,校名仍是安东市立镇安完全小学,少部分师生留在现址,校名为安东市新华初级小学,1952年又改为安东市立新华完全小学校,为镇安学区中心小学(而原镇安小学又于1953年迁到新华街),1956年学校随街道更名为安东市经山街小学,开始隶属元宝区领导。1966年文革开始,校名改为丹东市立新小学,1970年10月,恢复原名,改为丹东市经山小学。现又称为实验小学北校区。
五纬小学:座落于珍珠山下,建于1965年7月,原名五纬路小学,1971年5月与山前小学合并,改名为五纬小学,1990年新教学楼落成。前几天,我发现该校已迁至到了玫瑰港湾。
蛤蟆塘中心小学:位于盘道岭下奶场村,创建于1912年,校址几经变动,1983年与奶场小学合并, 新建教学楼,定为现址(蛤蟆塘大街607号)。创始人是丹麦人,校名育才学校,1938年后日本殖民时期,发展为初小高小两级小学,改成山城村国民学校,1948年把山城小学校舍建成蛤蟆塘小学,1951年8月将校址迁到蛤蟆塘火车站,并在奶场村设立分教室,改名蛤蟆塘完全小学,1962年成立蛤蟆塘人民公社后,在山城三队建起25间新校舍,在山城四队设立分教室,1963年又新建新教室,分教室撤销。1972年曾改名蛤蟆塘抗大小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