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鱼山(二、三)

(2015-07-31 17:31:39)
标签:

佛学

二      

 

从那以后,我们常家走。

渐渐的,我看清了东阿的模样。第一次来到鱼山时所见的冰雪复盖,此后揭去了面纱,原来黄河如金,夕阳下粼粼闪光,千百年来,这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它的血性它的刚烈它的澎湃滋养了万里荒原世代生灵,而多半时候,它沉着祥和,呈一种大智慧,大气象。

鱼山百年河堤之下,是房家老宅,大哥的家。我从老宅漫步爬上河堤,旷野寂静,但有风声河水声传递着千年物语,那造字的仓颉、盖世的项羽、风华绝伦的奇才曹子建全都最终归于东阿,是天地的吸引,还是风土的眷恋,历史的偶然?抑或只有这片土地的深厚才容得下如此的英雄豪杰,如此的千年雄风?

我问风,风拂过我发烧的脸庞,像是慨叹;我问河,甚至赤足趟进河水里,它们细小地绕过我的脚踝,不加逗留,不加理论。事实上,齐鲁大地自古以来便是大雄大儒荟萃之地,它吸纳着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携带而来的百般滋养,那是连接天际的雪山之水,红土地黄土地青土地万种灵物之气,浩浩荡荡,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成就了无数仁人志士,留下了他们的精魂。沿黄的东阿,莫不如是啊!

房家老宅正式确定由大哥继承,经过了一场严肃的家庭会议,威望很高的二叔原本也住在老宅,我父亲未能回来侍候他们的父母,连给二位老人送终也都是二叔一手操持,但在家族商讨老宅的最后主人时,二叔六叔,还有打小闯关东从吉林赶回来的四叔五叔,都一致认为应该给长房,既然他大爷——指我父亲,不能回来,那就交给长孙房广民。他们按照传统的做法写下了一张合约,当着中人的面,郑重的各自按下了鲜红的手印,界有多宽,房有几间,写得清楚明白。

老宅其实不大,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还有一马棚,大哥养了一匹马,赤黄相间,孔武有力,大哥用它拉石头。后来我们才知道,大哥拉的石头采自鱼山,那些年,刚刚松开束缚的农民开始跃跃欲试发财致富,得弄点钱儿啊——大哥说。他的二小子沉默寡言,一身好气力,每天早起先是呱叽呱叽从院子的一口深井里打上水来,自已喝也给马饮,然后大铡刀咔嚓咔嚓铡出一堆新鲜草料,马吃过草便拉出一辆架子车,上了鱼山。石头卖给修房的庄户或是城里人,每立方挣2块钱的力资。

再后来,大哥和乡亲都意识到鱼山的石头一块也不能再动了。那山的东侧经过多年开采已成一面绝壁,再挖就要破了风水——事后若干年,他们一次次后悔,鱼山怎么能挖呢?大哥那时卖了他的马,眼神里久久不舍。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湖北,一个去了东阿县城,接他去,但他只是转一转便又回了鱼山。他仍然瘦长的个子,在麦地里逡巡,不时到父亲的坟前看一看,用铁锨加上几锨黄土,用力拍紧。麦田里的大哥,守候着安睡的父亲。

父亲终于回到了鱼山,带着他始终的眷念。1994年父亲驾鹤西去,大哥赶到南方,商量之后决定将父亲的魂魄接回东阿,让他安歇于黄河岸边、鱼山脚下。那以后,我们便常常回到老家看望,鲁西平原上的麦苗青悠悠的,它们年年岁岁就这么随风而长、抽穗、饱满,还有玉米、高粱、黄豆、黑豆,还有苦地丁、马齿苋、蒲公英、节节草,它们与一代代鱼山人相守在大地上。

我们在村里串门,阳光明媚的日子,二叔拿出一本鱼山房家的族谱让我们看。这才得知,房氏得姓于约公元前2300年前,所修家谱已有五版,最早见于光绪年间,“房氏,古夏津人。于戊午年1258年迁居于东阿县之鱼山。”此后1946年修谱记载:“迄今四十余年,人丁繁衍,户口增益,理应重修。”监修、续修、缮写等人员中,竟有父亲房翼贵的名字:“监修:翼贵字佐臣……”,我惊讶地知道父亲除了姓名还有字,过去似乎只有那些文雅之士才会有名号,父亲出身于贫寒之家,且兄弟姐妹众多,他的“字”是自己取的还是他的父亲授予的呢?不得而知。

但可以想象的是,1946年抗战刚结束不久,打日本的长枪还抗在肩上即动手修志,这事在全村老少心目中一定非常重大,“国有史,地有志,家则有谱”,他们将国事家事天下事连在了一起,“国有史,则可以史为鉴。家有谱,且常续不辍,则可以使族人世系不紊,长次辈分有序,宗络承继相属分明,族间贤能者之功德,业绩昭彰不泯,不以世代久远而忘记。”此前,抗战最为艰苦的1942年至1943年,东阿一带连续三年天灾不断,“大旱,蝗虫成灾,麦枯,秋苗薄收,民变产渡荒。外出逃荒者,冻饿而死甚多。”全县百姓一边为生存而奋斗,“县组织捕蝗指挥部和捕蝗队,按捕蝗斤数发奖”,一边还要对付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同时还要保护土地,减租减息……,接着还要修谱!他们要做的事可真多啊。

但幸亏有了这些谱和志,我们在莺歌燕舞的今天,才得以清晰地回望过去。1949年8月,残留的日伪据点被拔除,东阿全境收复。接下来,刘邓大军渡黄南进,县境乡民扒门板、捐木料,全县自1946年以来,共参加支前民工16万人次,担架3万架次及大批畜力车、手推车,东阿及鱼山的乡亲随军转战平汉路沿线、鲁西南、徐州等地,将国与家融进了一针一线、一步一个脚印。鱼山——东阿——山东,当年有多少乡亲推着小车,男女老少,寒天冻地,送走月亮,迎来太阳啊。

灾难之中的乡亲,战争之中的乡亲,忘我牺牲的乡亲,你们那时是怎样的情怀?

一次次叩问,我们只能遥遥的感知:善恶分明,源远流长,家国恋,生死情,全在东阿人的血脉里,全在鱼山人的记忆中。二叔说到族谱上的家训:“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这让人想起孔夫子“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发源于齐鲁之地的儒家学说,果然渗透在鱼山的家园里。

 

 

小小鱼山海拔只有80多米,但因有了曹子建,便有了永世的精魂,而扬名于天下。

清代文人卫既齐作《吾山书院记》,描绘鱼山斜径蜿蜓,松风飒飒,一抹黛色参天,北望郁然有深秀之气,乃陈思王之墓与祠并隋碑,记王平生游陟有终焉之志,历级而上至绝巅,则子建读书处,名柳舒城。又一冯廷魁作文赞鱼山:“平原庄上,相国称诗;桃李园中,翰林作序。风流未远,才士实难。望山下遗祠,犹祀五言鼻祖;溯河流故道,还思七字权舆。”

五言鼻祖乃子建,他在鱼山读书、赋诗,那是他一生中最为旷达的时光。这位生乎乱、长乎军,半生不得志的才子,如谢灵运所评:“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天下人皆知他的七步诗,他的聪明才华遭人嫉恨,差点要了他的性命,但也救了他的性命。天下人还知道他的多情,他所描绘的美丽女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天上人间,唯此绝唱啊。

但子建除了他的才华与多情,更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年近四十之时,他被封为东阿王,即全心投入,移山移水移衙门,向明帝上《乞田表》,获得准许垦田万亩,植桑养蚕,炼阿胶织阿缟,“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子建其时,将阿胶炼得浓亮透彻如琥珀,相传他来东阿之时形容憔悴,服阿胶之后颜色鲜好,健步如飞。他行走于平原与鱼山,那些今日的麦田,曾是子建的双脚踏过的田埂,他胸中千般抱负,唱不尽天下悲歌,“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骨气奇高,雅好慷慨,建安诗风尽显斐然。

鱼山人爱说曹子建,还爱说他创造的“鱼山梵呗”。

我父亲生活的年代波澜起伏,他没有多少闲空,也不是一个风雅的人,但他却有过一只竹萧,高挂在墙上,甚至有一条鲜黄的丝绦系在箫头,醒目地垂下来。偶尔的,父亲会取下那只箫,小心地吹着,好像一用劲,就会吹破了似的。我们都还很小,听不出他吹的是什么,只是好奇得很,吹得满地凉月,一汪清水,便又觉得吹箫的这个人不像是父亲。

事隔多年之后,我才明白他多半是小时候听惯了“鱼山梵呗”的吹奏,情不自禁也想仿效之。梵呗是一种带词的佛教音乐,意即用清净言语赞叹诸佛菩萨的三宝功德,为清净、离欲、赞颂、歌咏的表达。所以称“梵呗”,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因梵音重复,汉语单奇,少为人传唱。才华横溢的曹植依《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其中大量采用中原本土尤其是东阿一带的民间小调,音词结合朗朗上口,竟使佛经在唱诵时声文并茂,得以迅速流传。

唐朝初年,鱼山梵呗传至日本、韩国,被人们命名为“鱼山声明”或“鱼山”。鱼山梵呗悠和、典雅、恬静、纯朴,清净自在,祈祷风调雨顺,为民消灾免难,人们称其秉承传统佛乐,追求天然意境,韵唱不尚雕琢,好似山石过滤的清泉,纯粹而极富禅意,令人神清气爽。子建作为鱼山梵呗的创始人功不可没,后人有(《东阿王赞》)曰:“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乾隆皇帝更是赞赏:“国满栴香,古枝分鹿苑;天高竺梵,晴呗接鱼山。”自曹植“鱼山梵呗”之后,后世僧俗名家纷纷效仿,将中国民间乐曲用于编创佛曲,使古印度声明音乐逐步与中国之风相融合,中国梵呗继而走向世界。

鱼山种种。

子建想来是爱极了鱼山,选择此地作为他永久栖息之地。鱼山也是爱子建的,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山与子建已融为一体。而生活在鱼山的世世代代人民,也是爱鱼山的。即便离家的人儿,无论走得多远,都会有一根线牵在心里,揪扯得心疼,“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那美妙,那神韵,那千里万里的追寻,那亘古不变的守望,只有家乡才是一个人永远不离不弃的情人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致鱼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