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埃及说分手是咋回事?

(2008-11-16 17:21:18)
标签:

在埃及说分手

咋回事

文学

情感

 

在埃及说分手是咋回事?

喜眉笑眼的杨菁在研讨会上

 

 

前些时,杨菁送我一本书,那是她新出的长篇小说。她跟我一样,从湖北来到京城,不过她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而在那以前,她在湖北的十堰,一个文化馆里,写小说。我们相识在武汉的笔会(那时叫学习班)上。后来她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副教授,我没想到她还是那么爱文学,长篇地写。因此在她准备开研讨会时,我当然十分热心。

不过那天找开会的地方,让所有参会的人都头疼不已,尤其自己开车的王干,陈福民先生等人,几乎在去往机场的高速路上像推磨一样,整整转了一两个小时,不停地将电话打进来,一步一步地询问在哪里?/我曾将杨菁指示的地点发给他们,没有一个人不说复杂的。

不过尽管如此,这会还是开得很好,后来杨菁发给我的短信说:“姐,这会开得很成功!”其实在人们看到这部作品的价值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批评,而杨菁,显然一一坦然接受。

为朋友、为文学做了一件事,我也很开心!

 

 

《在埃及说分手》研讨会在京举行

 

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并主办的长篇小说《在埃及说分手》(作者杨菁)研讨会于2008年11月6日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都亚特画廊举行。会议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主编査振科主持。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作品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并且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与意见。参加会议的有李敬泽、李建军、陈福民、王干、叶梅、牛玉秋、吴秉杰、于青、傅谨、萧立军、胡平、丁道希、王山、陈松叶、张洪宇、李恩祥、沈梅、王珺等及相关嘉宾李晓强、杨真真和新闻媒体。

《在埃及说分手》是国内第一部以遥远而神秘的埃及作为背景的中国情爱小说,讲的是现代人在物质与精神、金钱与爱情之间徘徊挣扎的故事。某大学“校花”秦小曼闪电般嫁给了有着权势背景的京城著名公子苏玮,而她的几个大学女同学都还在“围城”外飘荡,暗暗羡慕秦小曼自天而降的豪华生活。但在一个春节前夕,秦小曼摆脱苏玮,捐出了昂贵的首饰,搭上了飞往埃及的航班,去追寻一个几乎不存在的男人……该书比较成功的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摆脱荣华富贵而不惜一切追寻爱情的秦小曼、电视台主持人范妮、畅销书作家费元元、时装设计师李越越以及“豪门”公子苏玮、秘密特工何以、神秘男人罗硕夫;其中埃及导游阿杜、乡村女教师占秀妹等,虽然着墨不多,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都刻画的生动感人。作者在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上,走的是“时尚”与“传统”糅合的路子,同时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埃及尼罗河风光、古埃及辉煌的法老文化和触动心灵的宗教文化,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该书所涉及的人物和故事,较为深刻的表现了当代人在面对现代物质世界时的焦灼、痛苦和无奈,几个成功的“金领”丽人,却都缺乏起码的幸福感,使我们看到了所谓“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在“神的伟大缺席的时代”,当“信仰”缺失时,当我们的心灵四处漂泊没有归属时,作者试图用文字构成的精神大厦来对抗现实世界这座废墟,试图用“信仰”、用“理想”、用“爱情”、用“英雄主义”来照亮人们内心的黑洞——20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说:不能听凭这个世界坍塌下去,我们应当做点什么。

这或许就是文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此次研讨会由湖北省天神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军先生和北京朝堂艺术品中心总经理李晓强先生鼎力支持。

《在埃及说分手》的网络宣传由凤凰网读书频道独家全程网络媒体支持。

 

 

 

 

《在埃及说分手》研讨会上专家发言的提要:

与会者都认为这是一部好看的、却不失深刻的书,渗透作者痛彻肺腑的感受,引人入胜的再次讲述了爱情的魅力。女主人公秦小曼集美女、淑女、处女于一身,具有象征意义。在这个文化群落里,以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去生活,反映了现在的女作家对女性价值观的强调。主题上说这是一本关于幸福,平等,尊严与信仰的小说。作者试图探讨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畏惧与精神出路的问题。这是一个“神的伟大缺失”的时代,这句话杨菁写的很好,这种深深的危机感浸入字里行间。当下的文明到了非常非常值得忧虑的时刻,关于对女性文化道德的评判更让人担忧,现代文明是一种让女性吃亏的文明,这句话非常震撼。其实说到底是在讨论一个“怎么办”的问题。我们这个社会是转型期的社会,文学是给我们不断提醒的。价值观的重建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内心的焦虑与痛苦,是这个时代的普遍感觉。

现在中国的作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用多元化的世界眼光去写作,而现在中国的写作还停留在农业文明的探索阶段,可是今天已经不是这个时代了。

也有人认为这是个“50后”挑战“80后”的小说,基本上是时尚元素包装起来的追问古老而致命的问题小说——追问爱情。为了追问爱情在时空上做手脚,空间放在国内国外的大背景当中来透视四个女性不同的命运。为什么要到埃及说分手而不是在门头沟,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在门头沟也确实说不出“分手”。书名代表了各种绚丽的、隐藏着空虚和腐朽的、无所适从的时代特征。也有人认为这是部“觉悟”的小说,在西藏的一个佛教故事中,佛对红尘中人说:“放下”。小说就是在说“放下”,把世俗中摆脱不了的东西放下,唯独放不下心灵中的那点感情!

杨菁从容不迫的叙述风格、优美的语言,对女性生活深入细致的描写,都得到了肯定。

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爱情的缺失并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信仰的问题。中国的家庭为什么比西方的开放式的家庭更脆弱,这不在于欲望化,欲望只是一个催化剂,目前这个时代确实缺少形而上的信仰问题。有国外学者认为:欧美当年的经济崛起是有教堂的市场经济。而我们在发展的同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堂”。今天,文学应是我们心灵教堂最坚实的基础。

 

埃及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官员海赞姆的贺信如下:

 

我对杨菁女士的新书《在埃及说分手》的成功出版发行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相信,中国和埃及这两个文明古国一定能在世界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交流活动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这本书的其中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教育了我们大家作为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最后我想对本书的作者杨菁女士说:我非常为你骄傲,并且祝你成功!

 

埃及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官员

海赞姆(Haitham

2008.11.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