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记西行722

标签:
旅游文化杂谈历史图片 |
【漫记西行722】今天早晨,我们打算首先细游老城景区。沿着昨天傍晚散步的路向城门走去,途经山下的市民公园,一位名叫喀斯木江的小伙子叫住我们,问我们来喀什干什么。他坐在景区的木凳上,面朝太阳,腿上摊开着一部大开本《汉语四百句》,一副很认真的样子。原来他在学汉语,想找汉人会话。他正在汉语班学习,他说这样就不会无聊。“无聊”这个词,他说了四遍,我们才猜出来。我们跟喀斯木江交谈时,旁边有两位女子在听着,突然其中一位女子走过来,拿着一串珠子手链,说“送给你”。我拒绝了,女子显得尴尬,这时喀斯木江跟女子说了两句维语,然后对我说,这手圈是她自己做的,真心想要我收下。于是她帮我戴在手上了。我感谢她,要求跟她合影,起初她不同意,喀斯木江说维语,大约是做工作,于是她同意合影,把同伴拉来,三人合影。我不知道究竟跟这位女子有什么缘分,我非常感激她对我的好意。喀什噶尔古城修建在城北一片髙崖上,是为修建王宫而选择的地址,居高临下,极有威严。老城占地3.6平方公里,把主要街巷走一遍都是很要脚力的。城内现有二千户居民,一万多人。喀什噶尔经历了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竟然没有毁在战乱之中,为国内保存下来了唯一的一座迷宫式的城市街区。从阔大的城门走进古城以后,立刻感觉到那些古老的建筑在讲故事。中世纪的某一天,王宫毁于一场浩劫。当一切平静下来之后,王室贵族们认为王宫遗址是属于他们的,纷纷在废墟上建起自己的庭院式住宅。由于大家急于抢占地皮,缺少协商和规划,庭院建得比较拥挤,只给彼此留下了七弯八拐的狭窄通道,于是就形成了迷宫的格局。那些中世纪的建筑保留至今,只是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当你走进一条巷子时,真是无法预料从哪个方向的哪条通道才能转出去。这就是建筑物讲述的故事。当代的居民用他们诚恳好客的态度讲了另一个故事,让游客感觉到可以融入他们的生活。最可亲可爱的是在迷宫式街巷里玩耍的那些小孩,见到我们就会打招呼。这条巷子的孩子都说“你好”,那条巷子的小孩都说“哈罗”,好像约定好了似的。当你离开时,他们会摇着小手说“拜拜”。如果你举起相机,他们就会做出“耶”的手势,有的小孩干脆拉着我们要拍照,拍完了还不肯放你走。有个小不点,摇手目送我们走远,真是依依不舍。两个淘气的小男孩,一个坐在玩具车上,另一个在后面推,朝我们冲锋,要碾压我们,碾到了好几次,他们很得意,但最后一次冲锋时自己摔倒了,勇敢地爬起来,我们趁机脱身。全国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尔也在古城景区内,寺旁就是吾斯唐博依古街,专门展示喀什的手工艺品,有头巾、衣服、乐器、金属器皿等等。街角有一家百年老茶馆,老板有5个儿子,拥有9座村庄,还继承了祖上留下的这家茶馆。午饭时间,很多人带着干粮到茶馆喝茶,解决午餐问题。我们进去喝了一壶奶皮茶,15元,恢复了疲劳,然后转到美食街吃了汤饭,便回宾馆休息。下午4点出发,打的到喀什国际大巴扎,车费5元。通过安检进入市场后,我想:这里不需要刷身份证,于是摸摸包里,发现钱包不见了!顿时头昏目眩。大家都知道,在新疆,钱是小事,没有身份证寸步难行!于是从安检处往外跑,以为钱包是在付车费后丢在出租车上了。安检人员都知道我丢了钱包。跑到下车的马路边,发现钱包好好地躺在路上。谢天谢地!捡起钱包一看,啥都没丢。很快我们又回到了市场安检处,大家都为我捡回了钱包高兴,有个汉人管理员说:“你们放心,我们这里丢不了东西,丢了能找回来。”虽是有惊无险的小插曲,但真的是吓死宝宝了。进场后,发现这个中西部国际贸易市场并没有外国货,都是国产品。我买了雪菊和黑枸杞,买了头巾,逛了一个多小时,就不逛了。归途经吐曼河风景区,正要拍照,一个小女孩不知从哪儿钻出来的,和我在骆驼队的雕塑前合了影。然后经过高台民居景点,这是一个旧居民区,屋舍层叠凌乱,多已破败,有的成了牛栏。很多人家搬走了,还有一些人在老宅里挺着,做些旅游生意。游客喜欢拍这里,认为越破旧越值得拍,不愿拍新屋,也许是都有古董癖吧。我们在高台做了三次家访,买了若干物品,看了陶艺作坊,然后下山,随便吃点东西,穿过古城回宾馆。经过一条漂亮的商业街,商家邀请游客进门做家访。有的老板会帮你打扮起来,让你照相,然后希望你买他的头巾、衣服、摇扇等等。我们买了民族服装,纪公穿上新衣,戴上2013年在吐鲁番买的四角帽,变身上街,引得维族人叫好,也有人窃笑。做个维族人真不错,羡慕他们的那份悠闲,和那种单门独院的平房住宅。多日来,我们发现维吾尔人用手机而不用微信。微信究竟有没有维语的?今天是个好日子,到处能听到节奏明快热烈的打击乐。摄像车领先,乐队小货车随后,接着是花车和迎亲车队,我们遇到几起,不少新人在今天结为伉俪。最后告诉亲们,到喀什来玩其实很容易,你不必像我们这么辛苦地开着车来,你可以飞到喀什,从机场直奔香妃园,然后逛逛老城,逗逗小孩,泡泡百年老茶馆,看看工艺品,吃吃美食,然后高兴地飞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