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七日,谒宁远文庙,中午就餐于庙街对面之大碗菜。餐罢,兴致冲冲,驱车寻访新田县之龙家大院。此景点距宁远县仅三十余千米,余以为至多一个小时可达也。岂料GPS车载导航指引之龙家大院,并非枧头镇黑砠岭村之三A景点,而系别村,故引向错误目标。宁远新田嘉禾三县,为三角顶点,西宁远,东嘉禾,北新田,枧头镇在宁远嘉禾之间,北距宁远三十余千米,南距新田十余千米,而余随GPS导航,东行至嘉禾,北上赴新田,于新田见路牌,方恍然大悟,又南下十余千米,沿三角连线绕一大圈,方抵龙家大院,时已过四点矣。
余观龙家大院,特色有五。
龙家居大观岭山腰,坐西南而朝东北,三面环山,一面豁口,不似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之李家大院,卧于象牙山之麓,亦不似永兴县高亭乡之板梁古村,延自象岭之下。换言之,李家与板梁皆背山建于平地,三面开阔,龙家则系择山冲而建,山怀峰抱,山后为大冠古堡遗址。李家、板梁及龙家,皆处风水宝地,然龙家颇具神秘之风。此其一。
龙家虽称大院,却非一家之宅,乃龙家人聚族而居之村落,与李家及板梁相同,若仿板梁以古村名之,似更为贴切。故龙家为一古民居群,非一家一户之产业也,此其二。
李家居民皆李姓,建李氏宗祠于村内,然其祖先之显赫者无甚考据,村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西历一千四百九十八年,历经八十余年,陆续营建,至明万历十年,西历一千五百八十三年,方全部建成。板梁居民皆刘姓,为汉武帝刘氏后裔,村始建于宋末元初,鼎盛于明清,历六百年有余而至今。龙家居民皆龙姓,乃东汉初零陵太守龙伯高之后裔,自宋神宗元丰年间迁至黑砠岭,历九百三十余年而至今,始建于宋,旺于明末,现存明清砖木建筑群,一色青砖砌筑之清水墙,盖小青瓦,硬山顶搭配风火墙,亭台楼阁,木雕精美,彩绘绚丽,影壁凝重质朴,典型湘南汉文化特色也。同行刘立林女士,建筑结构设计师也,皆证之不误。总之,相较李家及板梁,龙家立村,历史较为久远也,此其三。
龙家村落不大,现存房屋四十八幢,与李家同,然比之于现存三百六十幢之板梁,则小巫见大巫也。然小中见大者,乃龙太守遗风也。伯高太守遗传之家训八德,曰重谱牒,曰敬祖宗,曰敦孝友,曰亲师友,曰肃闺门,曰睦相邻,曰急输将,曰戒游惰。龙家为何迁居山中,村中有一门联揭秘:“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此联为龙家现存一百二十有八副门联之一,余皆秉承伯高太守重农轻商隐居避世之教旨,敦厚周慎谦约节俭之品训。龙氏思想,不独指导龙家之建村选址,还影响龙家之建筑风格也。龙家房屋,古朴大方,宽敞适度,无用豪华,不事华饰,街巷规整,巷道清洁,不泼污水,不扔垃圾。门联字体娟秀飘逸,含义恬淡自然,源自朴真。此其四。
吾等一行四人,入龙家之门亭,沿石径行二百米,至一石沿方形池塘,似公园修砌整然之池也。水上游鸭,荷叶枯黄,夫人曰残破美也。池旁卧一犬一猫,大享悠闲。池畔有泉二眼,方形,咕嘟冒水。池后树荫小道二,交为直角。道旁即长墙及门洞。北首入门,见房舍依山坡分上下三叠而建,有竖道拾级而上,有横道平通各家。余见每家皆有门联,热衷拍摄。一联云:“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其意似在效仿陶渊明隐世,恪遵龙伯高遗训。余联不赘。遍游全村,房屋面积装饰不分高下,难辨孰富孰贫,阖村和平共处,无竞争无攀比,似无阶级之分,此龙家特色之五也。
龙家藏于深山,兴于农耕,文化厚重,思想保守,品格古朴,难怪有游客赞龙家大院,词曰:“百年大院,太守遗风,世外桃源,秀美乡村。”
龙家刻意避世,无人显世扬名。然民国时有龙吟者,又名龙启葆,违背祖训,扬名于新田县,结局未得善终。吟虽未为官,亦无党派,然以慈善为业,故著名。先后就读于武汉美专及上海美专,擅画梅竹,为刘海粟大师之生徒。西历一九二九年以降,担任县救济院院长,捐五百石租谷之良田,为救济院开支费用,又捐款并倡捐,修建龙山学校。解放后,政府目之为开明士绅,委之为土改委员及政协委员。然因拥有良田近八千亩,土改时划成分为大地主,遣送回家,不堪压力,自尽而亡。为富者,仁与不仁,己存一心,人未讲究也。
龙家大院之行,勾起两段记忆。余携夫人,于二零一一年元月访龙溪李家大院,又于今年夏初访郴州板梁古村,均游而未记,现一并补记之。
龙溪李家,以原貌而论,远大于龙家,由五板块构成,曰老屋院,曰吊竹院,曰上院,曰下院,曰品字书屋。然五中之三,现已无存。余所见之李家大院,仅为上下二院及李氏宗祠,占地约二万四千平米。其形状规整,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短。参观时,过牌坊,越外院,入南门,向北穿行上下二院。二院非独立屋宅,乃一整体,相互联系,以游亭、巷道或檐阶连通,颇有迷宫意味。如前所述,房屋四十八幢,大部系直向排列。村后耸立高大之象牙山,绿树成荫,苍翠欲滴。若从外院观看,惟见翘角屋垛,动感栩栩,恍若展翅欲飞。名为《陶铸》《故园秋色》之电视剧,曾在此选景拍摄也。
板梁古村,较之龙家大院及李家大院现存部分,可谓大村落也。全村占地三平方千米,依山就势,平展延伸,规模宏大,视野开阔,小河绕村而下,高铁傍村而过,三大古祠,七层古塔,排列村前,古驿道贯通全村。余夫妇二人,过石板古桥,进得村内,沿小溪行至村前大坪,踏石板路穿街走巷,观庙祠亭阁,私塾庭院,古时商街,老式钱庄。此村文物遍布,三百六十余幢明清建筑,完好无损,历经千劫而未倒,水磨青砖,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工艺精湛,游客叹为观止。评者曰,古村蕴含传统宗法仪式,儒家传统,风水观念,哲学意识,建筑技巧,生态原理,种种说道,誉之为湘南第一村。板梁靠山,建于缓坡之上,亦分上中下三层房系,一小时游不尽古村,余夫妇之游,颇为仓促,未尽观亦未尽兴也。

龙家大院门亭

龙家大院系省级保护文物单位

方池中之枯黄荷叶,有鸭戏水。

一鸭自方形泉眼中走出。

池柳之后即村庄

龙家大院参观入口

庄外池边石径

一狗一猫享清闲

龙家大院通道

在参观入口处

死胡同

有对联之门户

庄内横向平通之石径

有对联之门户

李家大院,2010。

李家大院内摄像。

李家大院墙外溪边之路。

作势欲飞之李家大院房屋

板梁古村

板梁古石桥

板梁村道

板梁望夫楼

板梁望夫楼远景

自望夫楼俯瞰板梁村

板梁巷道

板梁民居内

板梁民居外

修缮中的板梁民居

板梁大户

板梁大户

板梁村道

板梁大户

板梁大户

板梁村外荷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