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连载·224)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224
太平军在上年底攻占杭州,曾国藩认为是自己的失误,上疏弹劾自己。这时王开化已经因病去世,左宗棠手下的将领,都是偏将和副将,战守能力较差,只能自保。曾国藩推荐蒋益澧出任布政使,令他率领所部,增募新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蒋益澧这个屡遭排挤和弹劾的将领,由于时事的需要,又登上了高位。
左宗棠刚刚接到任命,便上疏陈述自己的用兵方略。他说,浙江的军务之所以会败坏,是因为历任的总督和巡抚都不懂军事。在开始的时候,他们竭尽本省的军饷接济金陵和安徽南部,希望借着外省军队的力量作为浙江的屏障,而对于练兵选将之道漫不经心。
自从金陵和皖南的清军失败之后,浙江的官府又广收溃散的士卒,用丰厚的军饷来留住他们,希图他们再次振作。结果导致兵力增加而军饷匮乏,但部队仍然缺乏战斗力,用于防守,遇攻则逃,用于攻击,一战即溃。最后溃散分裂,无法支撑。
左宗棠说,现在他奉命指挥军事,必须严格地淘汰无用的士卒,以营制来加以约束。必须赏罚分明,发给实饷。必须另行征调和募集军士,对部队预先调换和增补。不过,如果军饷供给中断,就会遇到障碍。即便是能干的将领,没有军饷,又怎能管好部队呢?即便臣子韬略在胸,如果手下无兵,又怎能打败太平军呢?
左宗棠请求清廷命令各部大臣查明各省协助浙江军事的款项,将清单开列给他,如果藩司调拨接送迟延,或者委员扣押不发,他都要指名参奏。左宗棠刚刚上任巡抚,就使清廷领略到了他一丝不苟的认真。
清廷下诏,同意了左宗棠的请求。
正如左宗棠所说,自从太平军定都天京以后,清军的江南大营一直对浙江举足轻重,浙江倾尽全省的财富给大营供给军饷,每年要花费几百万两银子。湘军资金匮乏,非常羡慕,也想从浙江得到供给。然而浙江那时对湘军没有所求,湘军统帅和浙江巡抚总是互不买账,以至于王有龄无法得到湘军的武力援助。
1月26日,湖州大雪,连下三昼夜,冰厚数尺,炮舰被陷,无法动弹。
1月31日,太平军乘夜攻下大钱口。从此,湖州城与外界隔绝,饷道不通。
太平军屡次进攻湖州受挫,损失大批将士,死伤累累。他们采用攻坚的老法子,在湖州城外挖掘地道,可是掘到三尺深处便见水,只得放弃。而且,湖州四面大河环绕,云梯和冲车都派不上用场。太平军只能筑垒树栅,渐渐进逼,企图困死湖州守军。
太平军将领对赵景贤恨之入骨,下令掘开赵父的坟墓,并告诫部属不要近攻。
左宗棠必须进兵浙江,新楚军未能进入安徽,安徽南部的湘军只能孤军作战。鲍超所部在青阳将太平军击败,朱品隆率部在徽州击退围城的杨辅清所部太平军。
青阳之战以后,清廷将唐仁廉以总兵记名。
李世忠从滁州向江苏出兵,于2月份攻克江浦和浦口,进攻桥林和乌江的太平军壁垒,全部攻克。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守王方海宗所部攻打镇江,清军将领冯子材作战不利,总兵富升中炮阵亡。都兴阿从扬州增援,又打了败仗。副将张文德率部拼死固守,清廷任命他为贵州镇远镇总兵,仍然留守镇江。
清廷下旨,催促湘军增援镇江。
李秀成率部向东挺进,大有攻击松江和上海的趋势。江苏巡抚薛焕向清廷告急。大臣们提出让曾国荃率领在湖南新募的六千名勇丁驻防安庆,把上一年攻克安庆得胜的八千名湘军勇丁换下来,派去增援上海,谋取苏州和常州。清廷多次给身在安庆的曾国藩寄来上谕,向他垂询,并屡次下诏催促出兵。
曾国藩有不同的看法,上奏说,现在江苏和浙江的太平军兵力太多,占地太广,必须等到都兴阿的部队肃清了江北,湘军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会合上下游的兵力,分兵几路,攻取长江南岸,才不至于凌乱无序。
他认为,曾国荃招募的新军,应该用于攻打巢县与和州,与镇江和扬州的各路部队联通一气,还要巩固上游无为和巢县这方面的防御,因此不便远赴上海,否则就会顾此失彼。
当然,上海是军饷的来源,关系也很重大,惟有联络洋人,协力防守。太平军在江苏和浙江声势浩大,占尽了富庶的地区,广收清军投降的士卒,财力增加到五倍,兵力增加到十倍。湘军只能谨慎地图谋进取,否则不但苏州和浙江难以攻克,就连安徽南部和江西的地盘,也会被太平军挤占,结果是欲速而不达。
清廷同意曾国藩的意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