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连载·205-206)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205
曾国荃已经做好各种准备,下令对安庆的集贤关发起总攻。
鲍超所部于6月8日率部到达安庆,协助曾国荃攻打赤冈岭,连续作战七个昼夜。
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以后,将周开锡调到自己幕下。这时,周开锡等部铲平赤冈岭的四座太平军营垒,湘军各部歼灭太平军精锐几千人,俘虏太平军将领刘玱林,将他在安庆城下处以磔刑,以向城内的太平军示威。
清廷将周开锡提拔为知府,赏戴蓝翎。黄润昌因为策反程学启有功,升任知县。
刘玱林是太平军攻打苏州和常州的前锋大将,自恃其勇,要以孤垒阻遏湘军,结果惨遭杀害。
刘玱林被杀后,曾国荃的湘军军势倍增,声威更盛。安庆守军有不少人攀绳出城,向曾国荃投降。
鲍超率部转移,攻打宿松。
同一天,徽州太平军袭击黟县,攻占黟县县城,阻隔在渔亭和休宁的湘军之间。
增援四川的湘军先锋部队在这一天到达顺庆府城。黄淳熙率部进入四川之后,听说蓝李顺天军包围了顺庆,便从万县赶去。他发现顺天军早已撤走,南奔定远,即武胜南端。
朱品隆等人的部队于6月12日合攻黟县,将太平军击退。
同一天,在兴国打败湘军的李秀成所部尾随唐协和所部到达大冶,向西推进,袭击武昌县,曾绍霖率水师部队将太平军击退。
官文见李秀成已逼近武汉,命令李续宜率部驻扎在武昌城外,又让巴扬阿率部驻扎东湖,何绍采率部驻扎在武昌以南五十里的纸坊。
左宗棠率部于6月14日赶到景德镇,出兵攻击建德。从池州南下的这支太平军连夜撤走,左宗棠所部在桃岭追上,将太平军击败。
黄淳熙于6月15日率部从顺庆赶赴定远。顺天军驻扎在定远的西南部,连营十多里,但都是临时凑合的部队,缺乏坚定的斗志。
骆秉章走后,湖南的官府班子一直没有稳定下来。太平军在湖南周边十分活跃,清廷决定加强湖南的高层。文宗诏令文格还任湖南布政使,任命毛鸿宾为巡抚。
李秀成的部队在湖北取得了进展,攻打崇阳和通城西南边界,击溃当地驻扎的清军。胡林翼病重吐血,勉强支撑着返回武昌,防卫自己的辖地。
湖南得报,长江以南的咸宁、蒲圻、崇阳、通城、大冶和武昌县,都被太平军占领。毛鸿宾忙派湘军北上增援。李秀成留下部队驻守湖北的占领地,自己率领主力返回江西。
曾国荃对集贤关的攻击还在继续,蔡国祥率部攻破菱湖太平军军营。李成谋的水师向东出击,攻打无为和青阳,太平军在湘军凌厉的攻势下,都缩在城内不出战。
左宗棠追击从桃岭撤退的太平军,于6月17日到达岭外。
围攻贵州毕节的石达开部众于6月中旬攻占大定团练的军营,湘军将领李有恒等人率部在归化桥击败太平军。
李有恒等部于6月18日在毕节西南门外再次获胜,捣毁二十六座壁垒。毕节解围。
蒋益澧率部攻打太平军的发源地浔州,另有一支湘军在灌阳击败从贵州定番进入广西的石达开部众。这支太平军的首领余明善率领一万人投降,于是石达开部的太平军兵力进一步减弱,石达开本人疲于奔命,振兴无望。
黄淳熙的部队于6月19日在四川东部的姚店遭遇蓝李所部。
湘军锋芒正锐,见起义军胆怯,更加不放在眼里,朝着壁垒直冲过去。起义军立刻撤退,只有少数人凭借壁垒发射小枪。湘军军士大笑不止,扔火焚烧壁垒。起义军大乱,自相践踏,几千人阵亡。
这一仗,几万名起义军一战即溃,四川人惊叹湘军是神兵。
老湘营第四旗营官刘松山于6月20日率部进攻徽州,太平军弃城逃走,湘军得到太平军储备的大米,可供两个月的军粮。
二十八岁的湘乡人刘松山得到曾国藩赏识,奏荐他升任副将,以总兵记名。
刘松山在二十岁就到王錱的老湘营当兵,八年来一路升迁,现在崭露头角,将会得到更大的重用。
206
被黄淳熙击败的蓝李顺天军,从定远向西北方撤退三百里,于6月20日抵达潼川。部队企图渡过涪江,不料江水上涨,无法过渡,只得与增援部队一起驻扎二郎场。
黄淳熙所部于6月21日追到潼川附近,派出三批哨探,侦察起义军的去向。当地人说话比较夸张,都说:“走得很远了,追不上了。”后来哨探发现顺天军还在二郎场。回来报告时,已是半夜。
黄淳熙担心失去顺天军的行踪,命令军士们带上粮食,五鼓开拔。部队持矛扣枪戒备,等待命令,准备发起攻击。但是军官调度发生了问题,接受命令在后的部队先到目的地,最先收到命令的反而后到。部队次序颠倒了,前锋浑然不觉,悄悄行军,向前突进,黄淳熙带领三哨亲兵随后。
顺天军听说湘军将要杀来,也在夜间开拔。行军七八里,两军在燕子窝相遇。
内战爆发以来,清军将帅每到一城,便会命令部队扎营休息。审查形势以后,再行开拔。湘军行军虽然迅速,也不愿连日行战。尤其是大帅曾国藩主张稳扎稳打,规定每天行军不得超过三四十里。但黄淳熙却是个例外。1859年夏天他跟随大将李续宜援救宝庆,见李续宜行动迟缓,早就愤恨不齿。所以他自己率部行军,总是昼夜兼程,追赶逃敌。
同时期的清军将领当中,只有僧格林沁和多隆阿经常驰骋几百里,追逐逃敌。不过,僧格林沁的无间歇作战多半是尾追,而多隆阿则是随机应变,非其他将领所能预测。黄淳熙与他们两人不同,总爱雷厉风行地连续攻击。三人的结局都是受伤曝尸,那些老成持重的将领,都很乐意用他们的实例教训部属。
二郎场这一仗,黄淳熙由于性子太急,吃了大亏。两军刚刚交手,顺天军便向后撤。黄淳熙没有疑心,不待后队赶上,便挥军前进。到达二郎场时,只见顺天军分别从两旁登山,严阵以待,便知道中了埋伏。
但是,这时撤退已经来不及了,黄淳熙只得将部队分为三路,左路和右路搜寻伏兵,中路直接挺进。四山顺天军一齐杀出,号角声响彻山野。三路湘军大惊,回头就跑。黄淳熙见部队失势,也很吃惊。
黄淳熙催马上前,堵截逃兵。马蹄陷在泥淖中,无法前进。他弃马步进,却无法制止溃兵。黄淳熙拔出佩刀,坐在地上,怒目直视,顺天军冲上来,一通砍刺,黄淳熙顿时失去了脑袋和手臂。
湘军后队听说主将战死,连忙扎营自守,惴惴不安地度过一晚。所俘的战马在夜晚嘶鸣,担心顺天军听到,便将战马全部杀死。
云南籍将领唐友耕率部赶到潼川,解了潼川之围。顺天军无心恋战,乘胜急渡涪江,登上北岸,撤往潼川西北六十里外的绵州。唐友耕因功被提拔为副将。
黄淳熙来得快,死得快,胜非胜,败非败。这个江西人性情豪迈,胆略过人,以持重为耻,以猛进为荣,孤军深入四川,自然难免闪失,铸成终身之恨。
不过,周绍涌的川东顺天军从此破散,而湘军后来越战越强,有了百营兵力,仍然是因为作战双方的战斗力差异悬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