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连载·201)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201
曾国藩来到保持着原始自然生态的祁门以后,置身于清秀的山水之间,尽管周边都有太平军活动,却靠着关隘险阻的保护,总是能够化险为夷。
曾国藩一团和气的心境,和祁门山林中的静谧是颇为协调的。他在这里写出了要求湘军不杀战俘的《解散歌》,表明他心中的杀气比他刚刚出任湖南团练大臣的时候已经消减了许多。
曾国藩说,太平军的兵力之所以庞大,是因为掳掠了很多良民当兵。其实这些人都想当逃兵,湘军若是杀了这些胁从者,他们就是有冤无处可伸了。
曾国藩首先描述了一番太平军中这些被迫从军的军士所受的苦处,说他们一进部队就要做苦力,挨板子,连衣服和鞋子都穿不上。打仗害怕,进退两难。离乡背井,思念爹娘。家中贫困,儿子饿死,妻子嫁人。若想逃跑,太平军设卡,清军盘查,团勇讹诈。总之,一肚子苦水无处可倒。
曾国藩说明了太平军军士们的苦情,然后规定了八不杀。
第一不杀老和少。
湘军俘虏了老年和少年的太平军军士,不但不杀,还要立即释放,发给护照,让他们顺利返回家园。
第二不杀老长发。
老长发就是太平军的老兵。湘军俘虏了这些人,不管他们的头发长达一尺或两尺,都不加害,要遣散回家。
第三不杀面刺字。
太平军在胁迫从军的军士脸上刺字,以断绝他们当逃兵的念想。太平军的军官们相信,清军抓到这些脸上刺字的军士,一定不会轻饶。曾国藩针锋相对,要求不杀脸上刺了字的俘虏,劝他们用药水将所刺的文字洗去,然后将他们释放。
第四不杀打过仗。
与清军打过仗的太平军军士,成为俘虏以后,湘军也不能杀。只要他们放下武器,就将他们释放。
第五不杀做伪官。
太平天国委任的官员,成为俘虏以后,也不能杀。他们当中被胁迫接受官职的,可以从宽处理。
第六不杀旧官兵。
被太平军围困俘虏的清军,加入了太平军的,成为湘军的俘虏以后,也不能杀。
第七不杀贼探子。
曾国藩认为,太平军的哨探,也有些人是受了蒙蔽,可以不杀。
第八不杀捆送人。
被乡团捆绑押送给湘军的人,其中有些只是逃难的百姓,也不能杀。
这八个不杀,基本上囊括了俘虏中除军官以外的所有人。所以曾国藩用了“人人不杀”这个说法。他要让太平军的军士们都不害怕湘军,都相信自己被俘后能找到一条生路。
他说,太平军要把这些人聚集起来,而湘军要把他们解散。太平军要将这些人掳去,而湘军要将他们释放。湘军给每个被俘的太平军军士都发一张免死牌,可以保证他们性命无虞。
曾国藩说,不仅要保证他们活命,还保证不算旧账。他们回到家乡后,不许县官追究往事,也不许他们的仇人再告旧状。
曾国藩说,他的《解散歌》,是给州官和县官打招呼,也是通知兵勇和团练。只要遇到被胁从的难民回家,不许抢夺他们的银钱,不许剥掉他们的衣服。
曾国藩的《解散歌》发表后,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湖州的赵景贤虽为书生,身材不高,但生就一副武夫的面容,颇有威风,一张大口容得下拳头。他生性好杀,声称“能够杀人下酒,平生一大快事!”与太平军大小百余战,他都亲冒矢石进攻。但他读了《解散歌》以后,幡然悔悟,不再嗜杀,抓到俘虏后,将胁从者全部释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