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写《湘军》
对于湘军这个主要由湖南人组成的晚清的军事集团,身为集团首脑之一的左宗棠,置身西北甘肃的军营中时,有过一段评论。他说,湖南仅以一省之力,支撑了整个东南大局,“军声雄天下,为古今未有之奇”。
左宗棠这个说法,还算比较谦逊。其实在晚清,湘军岂止是支撑起了东南大局?清廷在西南的大局,在西北乃至北方的大局,之所以没有倾圮,都有赖于这个军事集团的支撑。清廷在与外国侵略军对抗时,也对湘军寄予厚望,湘军参与了中法战争、台湾保卫战和中日甲午战争,虽有胜有负,但始终作战英勇,没有给国家丢脸。在湘军纵横南北东西的晚清几十年中,湖南一省的这支军队,挑起了整个国家的大梁,由此而打造了一个“古今未有”的奇迹。
湘军的奇,还不止于此。在我看来,湘军至少有四奇,以上说的,只是第一奇。
什么是第二奇呢?那就是湘军在乱世中的微妙地位。
很多人说,湘军是起于乱世中的豪雄。这个说法是中肯的。大家都知道,没有晚清的乱世,就没有湘军的兴起。但是大家想一想,在湘军独领风骚的那个乱世里,全国有数不清的各路武装,打出了形形色色的各种国号,都是为了跟清廷分庭抗礼,争夺江山。那时的各种力量,都把锋芒指向了清廷。湘军既然是独领风骚,它为什么没有将清廷取而代之呢?要知道,清廷当时是多么孤立的一方,无力与各种势力去抗衡,它要保住自己延续了两百多年的政权,真是力不从心。
在这样的乱世里,湘军起了什么作用呢?
大家都知道,湘军做了清廷的帮手,甚至是清廷唯一的依靠。
为什么会这样?湘军是满清统治下的汉人民间武装,不可能是清廷的嫡系,甚至不是政府的常备武力。它并非清廷豢养的部队,特别在早期,并未使用清廷的财政拨款。即便后来,很多时候也是靠民间的捐输和占领区的商业税收来提供军饷的。湘军常常得不到清廷官府的供饷,不得不饿着肚皮打仗。并且从根本上说,从湘军存在的那一刻起,清廷始终是对它猜疑和顾忌的,担心它站到自己的对立面。
那么,湘军为什么要做清廷的帮手?为什么它不以自己非凡的战斗力,加入造反的行列,放手一搏,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
单是这一点,就令人颇难理解。
湘军时代的乱世,群雄并起,战火纷飞,很有些春秋战国的味道,但又更加复杂。阶级矛盾,民族纠纷,摇摆不定的地方武装为一己之私雄踞一方,还有外国的侵略与中国的反侵略,使极度沉闷的中国社会,突然动荡不宁。清廷的一统江山,眼看要土崩瓦解。然而,湘军异军突起,为清廷的政权一一削平所有的对手,惜而因种种原因,未能保持强大的军事优势,把外国侵略者抵御于国门之外。
这样看来,湘军所起的作用,始终是为了恢复社会的稳定。它以暴制暴,长于武力,而希图和平,比较在意桑梓的平静和草根的安生。它没有自立政权的诉求,也不让清廷的敌人自立政权。从统治者一方看来,这样的好事,简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但湘军绝不只是一块好吃的馅饼。湘军的奋斗,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为时不长的稳定,显示了汉人的伟力,也为社会进步从事了种种探索,同时准备了大批的人才。
说到人才,就涉及湘军的第三奇。这一奇,奇在湖南的人才现象。在中国近代史上,自从湘军兴起,湖南一地,就形成了人才辈出的格局,朱老夫子那句“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预言就明显地、大规模地应验了。
第四奇,在于湘军的无法模仿。中国人喜欢跟风,搞重复生产和重复建设,那是首屈一指。这是一股遗风,是一份不好意思拿去申遗的历史遗产。发源地就在官场里,叫做见风使舵,步步紧跟。如今的商界、娱乐界、出版界和影视界,跟风之风盛行,而不少的政府官员,堪称跟风的领军人物。
跟风,是为了追逐利益。看到别人在哪里占了便宜,就一哄而上。那么,湘军在崛起之后,是那么的威风八面,有那么多湘军人物平步青云,身居高位,甚至垂名青史,为什么就没有外省的人来跟风呢?这也是很奇怪的现象。咸丰皇帝年轻气盛,一开始并没有格外青睐湖南人,在任命曾国藩为帮办团练大臣前后,还另外任命了各地的几十名团练大臣,为什么外省的团练就形成不了气候呢?湘军这个风,为什么没人跟了?
是不是不想跟?似乎不是。打算在湘军屁股后面跟风者大有人在。若干省份的高官团练过本地的勇丁,诸如江西的田勇、贵州的黔勇、甘肃的黑头勇之类。那些主事的官员,也是想要拥有一支湘军这样的地方部队,借以风光一把。可惜的是,湘军这股风不好跟,大家跟了一阵,跟不出什么名堂,还经常被湘军大帅指为坐食军粮的“冗军”,也就作罢了。
淮军算不算跟风而崛起的武装呢?应该不算。淮军集团的总策划,本来就是湘军统帅曾国藩。他出于种种考虑,想弄出一个湘军的衍生体,于是让学生李鸿章去组建淮军,所以淮军在湘军之后崛起,叫做“湘淮代兴”,本钱是湘军给的,起家之后,仍然是“湘淮一家”,淮军才得以做大做强。
湘军的风为什么不好跟?要解答这个问题,恐怕又要扯上湖南人独特的秉性,特别是湖南人的血性。这个话题,很多人谈过,包括本人。一谈这个话题,动辄引来非议,不谈也罢。既然不谈,就只能啧啧称奇了。撇开湖南人的秉性不谈,这里仍然不妨指出,是一个非凡的人才群体,铸就了湘军无与伦比的战斗力。
湘军既是“古今未有之奇”,引人称奇之处,恐怕还不止以上这几条,自会勾引猎奇的兴趣。于是不少人在探讨湘军的奥秘。这种探究,若能建立在已窥全豹的基础上,结果当然会更好。我想写一部比较适合当代阅读方式的自由体裁的湘军编年史,就是基于如此简单的想法。
遗憾的是,这部湘军的全史,肯定不能满足许多读者的口味。对湘军寄予关心的读者,不少人希望看到痛快淋漓的评断,希望描述湘军的文本,要有作者自己的观点。照我的理解,所谓“有自己的观点”,就是把话说得比较偏激,快意恩仇,非赞即骂,挑起一场口水大仗。或者权充脱口秀的主持人,将历史人物统统拿来调侃一番,忘了自己其实更加可笑。据说,若非如此,就无法吸引更多的眼球。
说白了,写湘军,有人以为应该大谈湘军的是非功过。顶湘军者和骂湘军者都不乏其人。在我看来,解读历史,功过是非的评价是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点击“湘军”二字,不一定是为了寻找盖世英豪,也不一定是去追索恶棍败类。如果心平气和一些,自可有另外的收获。即便平和不下来,执意要论是非功过,是否可以效法一种比较机灵的做法,搞个功过是非几几开,而不必单纯得像小孩一样遵循“非好即坏”的逻辑定式呢?我们的时代,距离湘军息兵,已有一个多世纪,大可不必像洪秀全阵营中人,将对手统统称为某妖,更无须效法清廷的史官,将对手蔑指为或贼或匪或寇。否则,我们就失去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人的水准。
何况,评论一件事,一个人,乃至一个集团,首先要把评论的对象弄清楚。什么是湘军?湘军是怎样发端、形成和壮大的?湘军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样的?湘军里面有哪些人,他们究竟做过一些什么事情?不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把自己的所谓独家的观点侃侃而谈,有点像麻将桌上或茶楼酒吧里扯个闲谈,开个玩笑。街谈巷议,若是意见分歧,就争个面红耳赤,然后打个圆场,不了了之。这样做,算是消遣,算是休闲,虽然也贴着文化或知识的标签,终究算不得解读历史。
我写《湘军》,也是为了把湘军这个历史产物,从过于休闲的研讨里拉出来,做一个全景式的展示,试图让大家把它看得明白一些。我相信,这本书将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助于解答围绕着湘军的种种历史谜团。
《湘军》全书文本:新浪读书: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64344.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