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军(连载·111)

(2008-06-27 08:55:59)
标签:

湘军

连载

111

文化

分类: 湘军

湘军(连载·111)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111

    罗泽南的死,不管对他本人而言是否死得其所,对湘军中湘乡系列的部队,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同时也标志着其他按地域划分的湘军系列,将在湘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早期的湘军中,罗泽南是湘乡勇丁这一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奠基人物。另一个奠基者王錱是罗泽南的学生,由于没有追随曾国藩出征外省,所以在湘军史上的地位,总在他的老师之下。

    湘乡系列的湘军,在整个湘军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无湘不成军”这句话,就是对这种作用最好的概括。

    “无湘不成军”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断语,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说得颇有气势。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最初说出这句话的人,只是为了讲述一段很短的历史。

    一些关心湘军历史的人,特别是湖南湘乡一带的人,总爱阐述这句话的原始来由。他们说,“无湘不成军”五个字,其中的“湘”字,不是湖南的简称,而是“湘乡”的缩略。因此,“无湘不成军”说完整了,就是“无湘乡不成军”。有些人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能打仗的不是所有的湖南人,而只是湖南人中的一个分支——湘乡人。

    的确,无湘不成军一语,最初的意思是“无湘乡不成军”。但是,这个句子还不是完整的,因为这句话里还省略了一个“湘”字。这句话如果少了这个字,就变成一句狗屁不通的话了。

    试想,没有湖南人便没有军队,这显然是一种荒谬绝伦的说法。如果说少了湘乡人就不成军队,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谁这么说,谁就是疯子。

    因此,“无湘不成军”这句话中的“军”字,不是泛指所有的军队,而是特指一支军队,这支军队就是湘军。

    没有湘乡,就没有湘军。这句话就实在了,从逻辑上完全讲得通。这句话出自湖南人特别是湘乡人之口,是试图对曾国藩湘军起源的过程,做一个大致准确的描述。

    曾国藩湘军最初的兵力来源,几乎完全是湘乡人罗泽南和王錱在湘乡知县朱孙贻的支持下组建的湘乡勇丁。人们抓住了这个历史事实,用“无湘乡,不成湘军”这句话来加以概括。还有人采用了不同的表述,说“无泽南,不成湘军”,也是同一个意思。

    文人们说话更加精炼,从这句话中省略了湘乡的“乡”和湘军的“湘”,于是就成了“无湘不成军”。

    但是,这句话流传开来,慢慢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含义。因为湘军在发展,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与时俱进,不断丰富。

    湘军在初建时,将士固然是以湘乡人为主体,但很快就补充了湖南其他地方的勇丁,其中包括新宁勇丁,即江忠源的楚勇,还有辰溪勇丁,宝庆勇丁,平江勇丁,靖州勇丁,等等。

    在这个时候,无湘不成军这个论断,如果维持原来的含义,就不符合事实了。于是,这句话的含义就成了“无湖南,不成湘军”。

    可是,没有湖南就没有湘军,似乎是一个多余的论断。湘军本来就是湖南的军队,没有湖南自然不会有湘军。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如同说“无四川,不成川军”一样。

    然而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这句话的流播,是因为湘军在建成之后,很快就成为清廷所依恃的武力,战斗力明显超过了清军的常规军绿营,而且被太平军视为头等的劲敌。

    湘军的突出表现,使全中国的人,包括清廷的拥护者和反对者,忽然发现,湖南人的军队原来如此骁勇善战!只有湘军才是足以对抗太平军的劲旅!直到后来,清廷主要依靠湘军完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继而与淮军一起镇压了捻军起义,然后平定西北,收复新疆,对抗外国侵略,人们不无夸张地惊叹:湘军是不可战胜的。没有湖南人,简直就无法组成战斗力很强的军队!

    到这个时候,“无湘不成军”中的“湘”字和“军”字,不再是缩略语。这个断语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湖南人军事才干和勇猛精神的肯定。

    清末湘军退出历史舞台后,接下来的中国历史,进一步支持了这句话的论断。湖南人成为武力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先驱者和中坚力量,然后成为北伐战争的生力军。国共两党分裂后,在红色武装力量中,湖南人的军功更是大放光彩。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湖南人的作为,始终支持了“无湘不成军”这句断语,这句话成为对湖南人在一段漫长的战争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的高度概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