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连载·103)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1856年,咸丰六年
103
1856年到来的时候,曾国藩和他统帅的湘军,一部分仍然被困在太平军活动日益频繁的江西,另一部分则仍然被太平军拖在湖北。这支湖南的军队,在战略上已经处于被动的劣势。
湘军的战略失利,与曾国藩本人的决策并无很大的关系,而是由客观的情势所决定的。
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出省作战,只有一万七千人的兵力,与全国五十多万清军绿营相比,只是一支单薄的武装,与号称百万雄师的太平军相比,更是兵少将寡。而且,湘军并没有后备的兵力,所过之处,后方是一片空虚。已经攻占的地区,在湘军继续推进后,马上就被太平军重新占领。前有太平军堵截,后有太平军袭扰,湘军是不可能不陷入被动局面的。
曾国藩率领湘军打出湖南,是文宗一再催促的结果,也是湖北清军再三求援的结果。如果曾国藩部分靠着地方上的捐输,部分由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养着一支地方武装,却老是不肯替清廷卖命,恐怕是说不过去的。因此,不管曾国藩是否愿意,他都得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带着这支军队出省作战。
曾国藩当然知道自己兵力不足,因此并没有打算靠着自己的这支部队单独与太平军搏杀,他更无法预见到,湘军将会在以后几年里成为清廷唯一依靠的武装力量,开进大清帝国所有的行省。他指望清军能够配合他的部队,从武昌一直打到金陵,但是清廷没有军力配合湘军,甚至没有力量填补湘军的后方,致使湘军陷入困境。
曾国藩在被困江西之后,向清廷提出六路进兵的方案,还是指望清军协同作战,但是清军无兵可派,这个方案成为一纸空文。
在这个时期,太平军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战略上的失误,在转入战略防御以后,已经懂得占领金陵至武昌一段长江流域的重要性,改变了过去在战略进攻中派大军一扫而过的方法,开始在有限的占领地发动民众,扩展队伍,驻守城镇,建立根据地,拱卫天京。他们致力于在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四省攻占城池,派兵驻守,致使湖北和江西两省的湘军,以及安徽和江苏两省的清军,都被迫留在当地与太平军展开拉锯战,无法彼此靠拢,连成一片。
因此,湘军的战略劣势,便因清廷的命令和太平天国的战略改变而延续下去。
湘军能不能在劣势下长期与太平军在纵横延伸的漫长战线上相持,渡过困难的时期,将决定这场内战的双方谁胜谁败。
战争在考验湘军书生将领们的耐力。这是一场意志的拼搏,几乎已无智巧可言。湖南人在困境中能否显示超常的凝聚力,将在这场战争中得到检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