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1854年,在湘军史上发生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就是江忠源死于庐州。
在江忠源死守庐州期间,清军的江南大营分出兵力,由和春率领,增援庐州,江北大营则派兵攻占了仪征。但是,和春的援军还没到达,庐州就被太平军攻占了。
1月15日凌晨,庐州城内外浓雾遮眼。太平军引爆水西门下隧道上层的地雷,炸垮了城墙,城内的徐淮勇丁放火内应。
江忠源派兵抢堵缺口。紧接着下层的地雷爆炸,胡以晃指挥部队登上废墟,击溃守军,冲进城内。江忠源挥军拦截,无奈清军兵勇或死或降,乱作一团,各路太平军乘势攻入。
这时候,江忠源不惜一死,但还记挂着弟弟江忠信的安危。在他的催促下,江忠信连忙出城,捡回了一条性命。
江忠源的随从们团团护着他,企图杀开血路。撑到早晨,守城清军全部被歼。江忠源见大势已去,举剑自刎未遂,一名健壮的军士背着他奔走。江忠源咬着军士的脖子,逼迫他放手,然后投入关桥旁边的古塘中,溺水而死。和他同时战死的有布政使刘裕珍、李本仁,以及池州知府陈源兖等人。
朝廷得报后,追赠江忠源总督头衔,赐给他“忠烈”称号,褒扬三代,下令在湖南、江西和庐州为他建祠。
江忠源是一位颇具特色的近代军事人物,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以儒将领兵,对太平军作战“如报私仇”,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一个劲敌。
江忠源钻研经世的学问,对清朝军政形势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善于领兵,从广西打到江西,转战四省,屡战屡胜。正因为如此,清廷在他生前死后,对他连连拔擢,予以殊荣。而后来的湘军巨头如曾国藩、胡林翼和左宗棠等人,则把他视为士大夫出而领兵的先驱和榜样,大力颂扬。但是他眼见得楚军已经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却没能停下来招募训练新的勇丁,又投入新的战斗,终于独臂难支,在太平军进击下兵败身亡。
在晚清的历史上,江忠源的表演有如昙花一现。这个湖南人享年不过四十一岁,但他组织和训练楚勇,形成了一套开创性的办法,对后来湘军和淮军的统帅组建军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湘军以“忠义血性”的儒生为将领,兵勇都用朴实而缺少心眼的山农,以及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兵归将有的原则,就是从江忠源这里开始的。但他自己并没有将这一原则贯彻始终,导致了他匆匆地结束了军人生涯。
1851年,江忠源率楚勇开始出境独立作战,开以勇代兵之先河,率先通过练勇,组成新的汉人军队。他给文宗所上的讨论军事的奏疏,《清史稿》说是关系到清廷成败大局的谋略。他的思想,对曾国藩后来训练湘军,创建水师,很有启示作用。
江忠源是第一个带兵打仗的湖南书生,也是第一个带领湖南的乡勇转战省外的将领。他是第一个向朝廷上奏请求训练水师来对付太平军的前线指挥官,又是第一个因战功而迅速蹿升为封疆大吏的湖湘士子。他也是第一个死于战场的湘军将领。
江忠源与曾国藩都出身于书生,都有极强的建功立业的欲望,并且能独当一面。两人都因练勇起家,得以建立起效忠于自己的地方军队,与强大的太平军作战。他们为官勤政廉洁,作战勇猛顽强,在湘军的历史上,形成了前仆后继的格局。
江忠源不但自己带兵打仗,还把三个胞弟和两个族弟领上了战场。他的胞弟江忠濬、江忠济和江忠淑,族弟江忠义和江忠信,都是从江忠源创建楚军的时候,就跟随他从军了。他的这些弟弟,都得到了清廷的提拔。这种做法也形成了示范作用。罗泽南率领门徒从军,曾国藩把几个弟弟带出家乡建功立业,都是仿学了江忠源的做法。
当曾国藩在京城预言江忠源将因忠义节操而死的时候,清末的内战还没有发生,听到这个预言的人,都觉得曾国藩的这句话说得耸人听闻。没想到十多年后,这个预言竟然就应验了。
江忠源死后,清廷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来主持安徽的军政大事。文宗命令提督和春与漕运总督福济收复庐州,然后任命福济为安徽巡抚,在庐州以东约四十里的店埠驻军,这个地方现在叫做肥东。但是,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清廷都无法挽回在安徽的败局了。
江忠源战死庐州,湘军的帅星陨落了一颗。他的死,仿佛预告着另一个湘军大帅的崛起。湘军人物以江忠源的去世而发生了交替,在他死后,注定会有另一个湖南人率领湘军走上战场。
湘军的这个领军人物,就是一直按兵不动的曾国藩。
江忠源战死前后,曾国藩一心扑在水师上。他似乎看准了一点:他这个团练大臣能不能在这场历时长久的战争中掌控全局,取决于他能不能创建一支强大的水师。
胡以晃攻占庐州,导致湘军大帅死亡,被太平天国视为一次极大的胜利。1月18日中午,四十一岁的胡以晃被显赫的仪仗队簇拥着,在敲锣打鼓声中,坐在八台大轿上,从大东门进驻庐州。
太平军进入庐州后,曾将城内男女编组入馆。胡以晃进城后,立即传令安民。他让市民们手持令箭,由太平军战士打锣,大声喊叫:
“合肥新兄弟们听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愿拜降就拜降,不愿拜降就叫本馆大人放回,倘不放就到丞相衙门去告。”
捷报传到天京,洪秀全和杨秀清十分高兴,封胡以晃为护国侯,不久改封护天侯。他奉命驻守庐州,经营安徽北部,打通南北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