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38)
1853年,咸丰三年
38
湘军移师衡州以后,曾国藩的处境大为改观。
衡州是湖南第二大城市,民风淳朴,还没有染上省城的奢华与矫饰。对于曾国藩而言,衡州于他还有故里之谊,他少年时代曾在这里求学。而且,这里还是湖湘学派创始人王船山的故乡,令崇仰前辈学者的曾国藩倍感亲切。
湘军驻扎衡州,也有军事上的需要:衡州是历代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湘军驻扎在这里,有助于阻截太平军发源地广西与外省战场的联系。
曾国藩重返第二故乡,顿感海阔天空。长沙官场上以骆秉章和鲍起豹为首的文武官僚明争暗斗和对他的处处牵制,在这里已经感觉不到了。
衡州知府巴不得湘军移驻到他的辖地。他知道,湘军是块硬骨头,太平军不会轻易来啃它,衡州也就可保平安。乱世之中,一个知府保住了城池,就等于保住了性命和顶戴。他的身家和仕途升迁,都与这位钦差帮办团练大臣休戚相关。于是,他把修城墙的银子挪过来,交给曾国藩用于训练湘军。他盘算着这些银子还会回到他手里。湘军能够对付太平军,他们的军费,朝廷和巡抚衙门最终是会全部承担的。
曾国藩在衡州没有官场上的为难,却深感兵力匮乏。战争的持续和扩大,使能征善战的军士,远远供不应求。
江忠源的楚军,此刻正在外省作战,而太平军从南昌撤围后,江忠源从南昌到达九江,就因楚军大量散去,而奏请朝廷给他增兵。
曾国藩得知此事,给江忠源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现在最可恨最令人伤心的事情,是朝廷的军队兵败不相救。调派兵员时,从几个营或几十个营中抽选一千人,士兵之间互不熟悉,统领军队的人,又不是本营过去的将领,便不服从调配。至于绿营兵与勇丁碰到一起,更是互相嫉恨。在桂东战役中,三厅兵在街上寻杀湘乡勇。湘军增援江西时,镇筸兵在三江口打杀湘乡勇,重伤十多人。现在朝廷的部队习气败坏,调度方法陈腐,就是圣人也无法令将士同心。
曾国藩又说,江忠源奏请增调六千名云南兵、贵州兵、湖南兵和广东兵,招募三千名勇丁,总计一万人,编成一支部队。那六千名军士,必须有一两名大将统领。但他们这些文官,要和绿营将领打交道,真是很难。绿营将领大多数卑俗平庸,根本谈不拢。还不如训练一万名乡勇,全部挑选湖南家乡那些朴质而又善战的君子,以忠义的精神来统帅他们,加以刻苦的训练,激发他们的斗志,才可以投入战斗。
曾国藩的这番话,表现了他的先见之明。他实际上是在劝告江忠源,在失去自己亲自训练出来的新宁勇丁之后,不要急于投身作战,疲于奔命。在重新训练出一支家乡的部队之后,再投身战斗,是比较稳妥的办法。可惜江忠源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很快又带领杂牌部队投入新的战斗,结果把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
性格决定命运。江忠源之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因为他注重节操和义气,不忍见危难而不救,于是放弃大局的考虑。其实曾国藩已经预见到这个结果,早就说他一定会为义气而献身。
在外省作战的江忠源缺乏兵力,再次提醒了曾国藩:必须继续扩大本省团练的规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