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当曾国藩正在调派湘军增援江西时,江忠源在南昌,已经防守得十分吃力了。
7月份,太平军另外挖了一个地道,通到了德胜门,引爆地雷,炸垮了六丈长的一段城墙。江忠济率领几百名死士挡在缺口处,用布袋装土填筑。没想到城墙又发生了大崩塌,筑墙的军士全部被压在下面。江忠济纵步跳出,才幸免于难。剩下的军士加紧垒土,才把城墙复原。
江忠济的勇猛,再一次引人注目。张芾上疏称赞他精敏勇敢,军中畏服,累积战功。文宗下旨,把江忠源的这个三弟擢升为候选知府。
过了几天,太平军又埋地雷爆破城墙,墙塌后,部队高呼口号登城,江忠源指挥部队堵杀,将登城的太平军全部杀光。然后,命令部队开凿濠沟护城,引水注入濠沟,太平军的隧道全部作废,南昌的城防才稳定下来。
前面说过,湖南增援广西的湘军部队,江忠淑部在路途中就溃散了。罗泽南和夏廷樾等人率部于9月2日到达南昌,进攻南昌七里街太平军营垒,在城下与太平军开战。书生个个奋勇,踊跃向前,与太平军搏斗。
太平军佯装败退,绕到湘军后面,发起攻击,将湘军打败。罗泽南的部队伤亡五百多人,营官有七人阵亡,都是书生,其中包括附生谢邦翰,童生罗镇南、易良干和罗信东。罗泽南和夏廷樾将残兵收拢入城。
曾国藩听到湘军落败,一点也不沮丧,反而非常高兴。他发现书生果然可以带兵打仗,不是胆小怕死和惯于投机取巧的绿营将领可比的。湘军虽然打了败仗,还敢进入被包围的南昌城,如果换了绿营,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时候,在南昌西南方几百里外的吉安有会党起事,攻占了江西西部的安福与泰和。江忠源对张芾说,他想派三千名湘军前往镇压。官员们都不同意,但江忠源坚持自己的主张。于是,他派夏廷樾驻扎在南昌西南约二百里处的樟树镇,派刘长佑攻打泰和,派罗泽南攻打安福。刘长佑和罗泽南都取得了胜利。于是湘军渐渐熟悉了战阵,与楚军相当。
与罗泽南一同来到南昌的郭嵩焘,一直在曾国藩的湘军幕府担任高级参谋的角色,还为湘军募集军饷。曾国藩派他随军增援南昌,既可以为江忠源当参谋,同时也可以为曾国藩了解江西战场和援军作战的情况。
郭嵩焘跟随江忠源防守章江门。他从太平军俘虏的口供中得知,太平军所到之处,都在船上宿营,他们修筑的壁垒,都是为了保护船队。当清军杀来时,他们就列队阻击。
当时长江及内湖的水路,都被太平军占据,而清军没有一艘船在水上。太平军的船只数以万计,在南昌周边东西往来,穿梭于饶州和瑞州之间。
郭嵩焘对江忠源说:“东南都是水乡,贼寇占据了长江水路,而我军以陆师攻击,势必鞭长莫及。我军一定要与贼寇争夺长江之险,然后才可以制胜。如果不造战船,就无法与贼寇作战。”
邓仁坤也觉得水师非常重要,并且为太平军的水师感到头痛。他曾想出奇制胜,焚烧太平军的船队。他对江忠源说,鄱阳县的知县沈衍庆办事果断,很有谋略,可以命令他率领所部一千人,准备一些船只,在稻草里面暗藏火药,从水上袭击太平军。但是,这个建议没有通过。邓仁坤又下令将几十艘运粮船改为炮艇,招募水兵,扼守进贤门,以保饷道的畅通。
江忠源听了郭嵩焘的意见,大为赞许,便请郭嵩焘拟写奏疏,请朝廷下令,责成湖南、湖北和四川各造二十艘长龙快蟹战船,命令广东购买一千尊大炮,配备到所有战船上。
江忠源当天就派快马将奏折送往京城。文宗阅后,批准照办。湘军水师的兴起,起源就在这里。而湘军全靠有了水师,才有可能在后来大规模出征时,取得一系列的胜利。
郭嵩焘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看法,得到了包括曾国藩在内的湘军阵营中的所有有识之士的重视。这充分表现了书生观察问题的敏锐性。清军与太平军作战已有两年多,直到现在才有一个人明确地提出,没有水师,就无法与太平军抗衡。而这个人物,就是湘军大本营的高级谋士。
但是,对于南昌守军而言,造船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郭嵩焘说,南昌被围已久,造船工程不是指日可待的,眼下时间仓促,只能先造一些可以容纳几百人的巨筏,把火炮排列在筏上,与陆师一起,夹岸冲击太平军的船队。但是,巨筏造成之后,围攻南昌的太平军已经撤围,扬帆北去。巨筏后来仍然派上了用场,用来堵塞湖口。
邓仁坤见太平军撤走,对巡抚说:“贼寇是主动撤离,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不可掉以轻心!”他极力要求大力修筑城防工事,亲自监督修建炮城和炮台,在城墙上修建官房、营棚、军器库、硝磺库、了望台和了望楼,加宽和加深环城壕沟,要求宽度和深度都要达到三丈。还在壕沟边修筑炮台,用石块垒砌堤闸。这些工程,总共花费了十四万多两银子,把防御工事修得固若金汤,后来派上了大用场。
不过,这些事情,都与江忠源没有关系了。
南昌解围之后,大家把南昌的保全,归功于江忠源。朝廷赏给他二品顶戴。楚军再次扬名,湘军初次在省外获得了声誉。
但是,江忠源的部队没有及时地得到军饷,部属仗着刚刚打了胜仗,索要饷银和奖赏,引起大哗,勇健的军士大多数散去,江忠源的兵力大大削弱。
太平军撤到湖口以后,溯江西上,开始了对武昌的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