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系列 |
言学史上就未停止过讨论。但其中占主流的语言观是“命名主义”是
一种认为语言源于对事物的命名,语言的本质和意义在于指称事物的
语言观。它在西方语言和哲学传统中有着很长的历史,其雏形可以直
接追溯到《圣经》。《圣经 "
创世说》中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描述
语言的起源的:
上帝把每个动物亚当领到亚当面前,给它们起名字,使亚当知道各个
名称代表一个怎样的动物。通过这种方式,亚当记住了每个名字与怎
样的一个实际事物的对应关系,人就这样学会了语言。12
对客观世界的摹写,一个名称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是否指示一个实际
存在的事物。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哲学研究》的开头引用了奥古斯丁
在《忏悔录》中的一段话,并指出这是“命名主义”语言观的典型形
态:
解到:当人们指示这件事的时候他们用某种声音来称呼它。人们的由
他们的身体的动作显示出来。所有人的自然语言,是他们的面部表
情,眼睛神态,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表达他们的期待、满意、反
对或回避的心情和态度的声调。因此,当我知道某些词被反复地运用
在不同的句子中,我逐渐理解了这些词语所代表的事物。并且,当我
学会说出这些符号之后,我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意见。13
的立论基础,即语言和外部世界是一种指称和被指称、标识和被标识
的关系,而且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我们身处于其中的这个
世界是一个已经划分好了的世界,“语言中的每个词都是事物的名
称,句子是这些名称的组合。在这一关于语言的图画中,我们找到了
下列思想的根源;每个词都具有意义,这个意义和这个词具有对应关
系,一个事物就是这个词所表示的意义。”14
其矛头真正指向的其实是他早期的《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担早期
持逻辑原子主义的观点,认为语言和世界存在着对应关系,只不过这
种对应只有在逻辑分析的最后层次才得以实现,即简单名称和简单对
象的一一对应关系。后期维特根斯坦发现,他的这种逻辑原子主义只
不过是奥古斯丁图画的一个变种,归根到底仍然是把语言的本质归结
为事物和语言名称对应关系的形而上学的语言观。
形而上学的“命名主义”语言观,尽管这种倾向在《教程》里并没有
《哲学研究》表现的那么明显15。其实,从“语言符号的性质”这
一节开始,索绪尔就对这种把语言看作“分类命名集”的语言观展开
了批评16。“在有些人看来,语言,归结到它的基本原则,不外是
一种分类命名集,即一份跟同样多的事物相当的名词术语表。”17
这种观点“假定有现成的、先于词而存在的概念”,使人觉得“名称
和事物的联系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作业。”18但事实并非如此。索绪
尔通过考察语言符号的性质,对词和概念的关系给出了一种新的理
解。
前一篇:远见——没有眼光就没有一切
后一篇:施指与所指——重读索绪尔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