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13年世锦赛霍金斯阻挡了塞尔比实现单赛季包揽三大赛的梦想,4年后大师赛,巴里再次阻挡了塞尔比hold all
three Triple Crown titles
simultaneously,对于塞尔比球迷而言,这个结果有点难以接受,但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毕竟塞尔比在球台上已经创造了足够多的荣耀了,所谓单赛季包揽3大赛冠军,看上去是一个Slam
Dream,但真正实现起来难度相当大,至少希金斯和奥沙利文还无法完成。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
霍塞对决,霍金斯表现得相当出色,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破解塞尔比的磨控战略之道,整场比赛来看,两人低级失误犯得比较少,印象中塞尔比有两次,第一局三分和最后一局的4分,霍金斯则是两次打丢简单黑球,1次打丢边库红球(最后一局),远台方面,霍金斯明显好于塞尔比,沉默杀手这场远台几乎完全可以用犹如神助来形容,只要塞尔比漏出一点远台机会,霍金斯毫不犹豫尝试远台进攻,而且他那种远台进攻连防守都不带,打进之后直接叫到彩球,之后连续得分。这种打法虽然具有一定冒险性,但由于有了准度的支持后,效果非常好,防守方面,或许有些球迷会觉得塞尔比这场防守做得很差,但小丑做得差有一定程度源于霍金斯防守表现同样出色,霍金斯给塞尔比制造了很大麻烦,他的很多防守球套路和母
球的落位几乎和2014年大师赛决赛奥沙利文表现一样,让塞尔比感觉相当难受,这种难受体现很难进攻,但也很难防。
我在之前谈到,小丑磨控战略不是一个万能战略,破坏他的磨控体系办法不少,比如强大的远台以及更为出众的防守,霍金斯两方面都几乎完美地作到了。这样的霍金斯是否是无解的,显然不是,这场霍金斯还是有一个隐忧——走位,虽然霍金斯主动上手成功率非常高,但在比赛中,他在走位方面还是出现一些错误,导致他的6个胜局没有一个是一杆制胜下完成的(本场比赛老霍单杆最高分只有63分),走位上错误主要还是霍金斯能力上问题,他在杆法合理性以及母球线路控制上与顶尖高手相比,还是有一点差距。
遗憾的是,塞尔比似乎没有利用好对手这个隐忧,没有把自己磨控战略发挥到极致,我在之前专门提过塞尔比这套独门的磨控战略体系,这个体系中磨是一个部分,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他的控体现在人为把球型打乱,增加球型的难度系数来尽可能多地阻止对手得高分,尽可能把对手单杆连续得分控制在二三十分,然后再把比赛拖入到长时间防守拉锯战(如同本场比赛第一局),通过延长比赛的时间来换取对手的气势和手感的下降,阻挡对手连续打出疯狂进攻。
从第2局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事实,每次老霍远台得手之后,沉默杀手面对的都是一个非常简单,容易出高分的球型,这使得塞尔比很多场合被迫开局接受落后四五十分,甚至60多分的尴尬局面,只不过因为自身走位上问题,老霍没能拿到70以上高分,一个简单球型,老霍无法一杆打死,那要是更为复杂的球型,那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2013年英锦赛1/4决赛,塞尔比面对霍金斯,当时小塞整体进攻感觉比这回要差不少,老霍连续进攻的感觉甚至比这回要好,最终却是塞尔比6-5胜出,很大程度就是塞尔比把磨控战略发挥到了极致,让霍金斯一次次面对较为复杂的球型,用复杂的球型阻挡霍金斯连续得多分,然后把比赛拖入到长时间防守拉锯战,硬生生挫败了霍金斯的锐气,最终赢得了胜利。
为什么塞尔比没有这么做?我个人猜想或许是他在考虑后面半决赛和决赛的事情,如果按照常规分析,塞尔比之后会遇上丁俊晖和奥沙利文,小丑不希望这场比赛耗时太长,影响后面对垒更为强大的对手,毕竟这次大师赛,只有上半区球手打完1/4决赛后有宝贵的1天休息时间,而下半区面临3天3赛的考验。
最后来谈一个有趣的话题,在险胜马叔之后,金左手给于塞尔比非常高的评价,说塞尔比超过了很多80后球手至少一英里以及他在任何时代都是No.1,关于金左手这番言论,我看到国外报道是金左手只谈到塞尔比比其他80后球手要好,但是并没有提及他在任何时期都是最好的。即便这话确实出自马叔所说,这不过他个人看法而已,我觉得并不意外,因为2008年英锦赛,金左手已经对塞尔比有了很高的评价了。
但我个人不同意这个看法,我个人坚守一个观点,如果说75三杰代表70后一代最高的水准,那么本世纪前10年斯蒂芬-李,保罗-亨特,埃伯顿,多特以及马修-斯蒂芬斯代表70一代第2梯队,而宾哈姆,傅家俊,卡特,佩里,霍金斯代表第三梯队,随着埃伯顿,多特以及马修-斯蒂芬斯的老去,胖子李禁赛,亨特的去世,这批原来70后第2梯队已经失去了竞争力,但由于格里菲斯的精心指导,他激发了70后第三梯队几个球手全部潜能,再加上靠自身努力成功复苏的宾哈姆,他们已经无限接近于70后一代第2梯队的水准,而他们在年轻时候无法取得现在的成绩,很大程度源于他们被75三杰,亨德利以及被70后第2梯队所压制,毕竟他们和75三杰巅峰水准相比依然还有至少一个数量级的差距。
而象塞尔比,丁俊晖,罗伯特森,特鲁姆普这样代表80后最高水准的球手,他们对比宾哈姆,傅家俊,卡特,佩里,霍金斯,也许在某些方面有那么一点点优势,但就我个人来看,这种优势(或者说差距)非常非常微小,他们之间的差距远没有象70后第2梯队和75三杰那样明显,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斯诺克始终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改朝换代的原因。
过去无数次较量证明了一点,如果宾哈姆,傅家俊,卡特,佩里,霍金斯打出个人最高水准(A级水平),现在的80后球手如果只能发挥出自己A-或者B级水准,输球几乎是板上钉钉,可能只有塞尔比在把磨控战略发挥到淋漓尽致情况下,才有一些机会可以用自己B或A-级水平去击败,即便80后发挥A级水平,也未必能够稳胜他们,
本届大师赛70后包揽4强,以及去年大师赛决赛在70后球手展开便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说如果把塞尔比放在75三杰年轻时候,以他现在的水准拿不到世界第一,前三,甚至前5都很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