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记忆·上海1980'S】1987年的“马赛克”

分类: 底片年代 |
封面照片:1987年6月23日上午,在公交401路上拍到的不雅一幕。此照当时在上海的媒体发表后,曾引发了公众“如何做文明乘客”的大讨论
【费里尼码字了】第31期
2013年5月28日
1987年的马赛克
文/费里尼
1987年的时候没有微博,否则老谢的这张照片会在网上掀起点波澜。当然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平媒在受众中的影响远非今日可望其项背。1980年代中后期,正是这个城市的人们保暖思文明的开始,老谢抓拍过不少和市民文明举止有关的新闻照片,在纸媒发表之后引发过不少热烈的大讨论。
1989年2月6日,26路公交徐家汇终点站,等车的苦逼上海人
今天,“发表”一张照片的壁垒几乎为零。在微博上,更多的人随拍随发,鲜活而犀利。所不同的,今年我们看到某条地铁上的不文明举止,常被贴了地域的标签,而1987年的时候不会——只有在一个城市中感觉异常放松的时候,才会肆无忌惮不吝暴露出举止中值得商榷的一面,而往往这样做只有两个原因:此地是我家,想哪能哪能;“我们的人”在此地为数众多,心理上我不犯怵。1987年时,上述两个原因其实只是一个原因。
1989年2月6日,零陵路72路公交车站,车子“脱班”,一乘客面露焦急表情
伴随着“马赛克”,是1980年代上海人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的苦逼。没有任何地铁和城市高架道路,公交车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1985年,我初二那年,班长组织了一帮同学去中山公园玩,从虹口公园坐21路到中山公园,花了差不多两个小时。而北京1960年代就修建了地铁。以至于我1980年代初在看一部谍战片《熊迹》里主人公和苏修特务在北京地铁站里英勇搏斗时,疑惑地问我老爸:搿是了还啥地方?
1985年4月的申城街头,上海公交车辆上第一次出现车身广告
直到老谢这张“401路上的马赛克”发表之后的第六年,上海才开始“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当年,上海有了第一条地铁一号线,试通车的那天,就是20年前的5月28日。
5·28其实只是南段的试通车,一号线的全线贯通还需时日。当年7月我大学毕业进入一家报纸,接到的第一个采访任务的主题是“夜间工作的人们”,我和一个早我一年进报社的女孩分到了建设中的一号线地下采访。我俩从今天淮海中路黄陂路中环广场(当年还是比乐中学)那里下到地下,盾构仍在隆隆工作,到处沾满了泥浆,我们像是被扔进一个硕大无朋的下水道里。女孩那天居然穿了中跟凉鞋,泥泞中站立不稳,一个趔趄眼看摔倒,惊呼声中她下意识抓住了我的牛仔衬衣。
一粒牛仔衬衣钮扣飞了出去,永远地留在了一号线的路基下边。
【拍摄者说】
到现在为止,脑海中还常常浮现出那年代,我们家坐公交车的一些难忘画面。
记得是78年的夏天,随母亲去外婆家作客。出门后在长阳路上了一辆22路公交车,上车后,还是延续小时候的习惯动作,喜欢坐到车厢中央的“香蕉位”,听听车辆转弯时,车子发出吱嘎声,那是一种曾伴我成长、在我听觉中有着特殊意义的声音。车开后不久,一个大转弯,由于没有把握好身体的重心,我从“香蕉位”上被甩了出去,头角还流了血。
许多年后,我们家还常常谈起此事,那是一场“痛”的回忆。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个年代的公交车,特定的时间段显得特别的拥挤。上班的早晨,他都要去大连路坐79路公交去杨树浦的单位上班,每次要提前半小时左右去车站,因那时上班高峰时,公交车少,车辆还常发生“吊尾”而脱班。那时,常常可看到这样的一幕,因坐车的乘客众多,最后的几位乘客,常常要靠车下的乘客帮忙推,才能上得去。
我母亲乘公交车的回忆似乎比我们来的轻松,70年代末有段时间,因工作要三班倒,她上车那时段,车厢内都特别的空。有一次晚上中班下班的回家途中,因实在太困,竟然到终点站还没有醒,最后是一位好心的乘客叫醒熟睡中的她,因担心我母亲安全,她还特意陪她坐了几站。后来她们还成为了好朋友,常有来往。(文/谢伟民)
注:谢伟民先生为上海著名人文摄影师、上海企业报刊摄影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