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年代】那个年代的“地下情”

标签:
杂谈 |
分类: 底片年代 |

那个年代的“地下情”
文/王海
本文的题目有点暧昧,比较符合当下标题党的某些做派。然而,我又觉得一时想不出其他更加合适的。23年前,一批著名演员来到地下300深处的矿井慰问正在劳作的工人兄弟,整个活动中流露出的浓浓情意,不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地下情”吗?
23年的时间并不久远,这张黑白照片之外的意蕴却深远悠长:明星们互相之间“地下情”见诸报端的越来越多,“下”到火热的生活中直面劳动者的“地下情”却愈见稀罕了。作为最著名的产煤大国,我们每年矿难死亡的人数“雄踞”寰宇之冠,然而在一线严酷环境下辛苦劳动的群体受到的关注却日渐凉薄。把您的目光从本版这张毋庸置疑穿透力十足的“老”照片上移开,然后想一想——您已经多久没在新闻纸上看到过这样的情景了?
当然,不同时代的明星人物,未必一定得尊崇趣味相近的时尚。在周洁们声誉日隆的那个时代,“不爱红装爱武装”地全身穿戴,深入劳动者的生活,给后者一个大大的surprise,瞬间提升他们的肾上腺激素,在当时极为常见。如今的星们最喜欢在工作之外参与何种社会公益活动?好像有不少,但正经八百像23年前那样下到地表之下300米深处的,闻所未闻。不妨想象一下,姚晨同学一身矿工装下到山西某个小煤窑里……自然,她标志性的美唇会瞬间惊住新时代的工人兄弟。然后,没有然后了,因为蜂拥而至的狗仔队把煤窑压塌了。个别敬业的狗仔倒下的刹那或许还在犯嘀咕:回去这个照片是发娱乐版还是新闻版呢?
真没有苛求现在明星们的意思。每个时代,站在前排的的那些人,都在做着符合时代需要的事情。大环境中人们价值观的嬗变,也在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明星们的“业余生活”的走向。潜意识中,明星当然都是以讨好大众为终极目标的。从胡蝶、阮玲玉到马伊琍张曼玉,概莫如此。
本版照片中朝周洁憨厚摆手的那位兄弟,从外貌看如今也应该退休在家了吧。我知道的,南京梅山属于上海管辖,不过里边工作的人算上海郊区户口。不知这位兄弟现在是否正在上海颐养天年呢?周洁也是我们上海郊区的妹子,正宗的奉贤南桥人。1993年,我在新民晚报实习去奉贤采访,酒桌上,当地一名县级领导微醺时分骄傲地向在座各位宣布:奈晓得伐?周洁上个礼拜回来过了!
上网查了一下,得知周洁近年一直在美国开舞蹈学校,也常回家乡参与和舞蹈相关的事务。网上搜到的周洁近照让我忍不住叹惋:30年前在银幕初见她即咽喉生津的懵懂少年已经进入从心所欲的奔五之年,她居然还是一如既往地漂亮。
最后说几句和拍摄者老崔有关的。他是23年前那个场景的目击者和记录者。他充满情意和张力的数百字拍摄手记令本人踌躇良久而不得下笔,真格是“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拍摄者说】
1989年5月,我随上海一批著名演员到南京梅山慰问矿工,到达梅山的当天下午,我便随领队张瑞芳等演员来到近300米深的矿井下参观,慰问工人。井下光线很暗,地面也比较潮湿,我们穿着套鞋,走路也不那么稳当。当我们走到井的尽头时,看到矿工们正在紧张地钻井。演员们的到来,让工人们感到意外和喜悦。演员们和工人们一一握手,表示亲切慰问。
当演员们慰问结束准备离开时,我忽然听到身后有个演员在说:“师傅,我们一起合个影吧!”说时迟那时快,我即调转身,只见一位师傅连连摇着乌黑的手说:“不到,不行,我身上太脏了!”我就在这时按下了快门。原来这位演员是青年舞蹈家周洁。在周洁的再三要求下,那位工人师傅才羞答答地与周洁合了张影。
拍这幅作品时候中下光线很暗,大家唯一的光源只有工人们顶的照明灯,我几乎是随“声”即拍,当时使用的相机是尼康FM2手动相机,我根本来不及根据拍摄对象调整光圈和速度,虽然这幅作品不能说是很完美,但至少把演员对工人的那种情感表达出来了,当周洁那白晢、俏丽的脸和黝黑憨厚的黑脸同时在显影中现现时,我突然意识到,我找到了新闻摄影中表现人物的某种艺术语言。(崔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