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年代】绝版草根魏宗万

标签:
杂谈 |
分类: 底片年代 |
【底片年代】20110924
【拍摄者说】我对魏宗万老师的喜爱,是20年前看他表演的哑剧小品《单间浴室》,没有音乐,没有语言,但很快随之入戏,尽情享受,那是演员的一种功夫。1992年5月的一天,我找到黄浦区与当时南市区交界的地方——魏宗万老师的家,那是一幢独立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七十二家房客”式的旧式老房子,记得我到他家时,魏老从三楼的晒台上探出脑袋打招呼:“来啦”,然后从一把小扶梯上爬下来,把我引进一间很小的“客厅”。他说他住在这“下只角”已经二十多年,买煤饼,倒马桶司空见惯,男人混澡堂的顺序他闭上眼都能倒背出来,他还说,他演大人物不敢说,演小人物太容易了,那不就是演自己吗?(崔益军)
绝版“草根”
文/王海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在银屏上见到魏宗万先生的时候,一度对以下观点深信不疑:这位一定是赵传落在大陆的族亲兄弟。1991年,魏宗万在一部电视剧中饰演一名心灵倍儿美的伞匠,为收养弃婴搅黄了自己的婚事——现实生活中长魏老师这样的,要成婚可是多么地不容易啊。电视剧的名称,就来自老魏那个台湾兄弟的成名曲《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整整19年前,老照片中的老魏,正在一间水汽氤氲的澡堂中享受世俗的乐趣。按照老崔的回忆,地点应该就是当年老魏家近旁南市黄浦交界处的某间大众浴室。这是一间如今仅在70后以前的上海人记忆中留存的最标准最草根的浴室。从发虚的背景中隐隐可以看到,画面右侧,浴客的衣物被高高挂起——没错,那时的浴室没有存放衣物的箱子、锁和钥匙。除非时迁再世,没人能掳走众目睽睽悬在高空的一缕布条。
老魏显然是刚刚“水包皮”出来,脑门锃亮,浑身透着一种无言的舒泰,一块横条纹大浴巾斜搭在肩上;右手一只抡起来绝对敲得昏人的摩托罗拉砖头手机顺理成章地成为整幅照片的焦点——1992年的时候,差不多要花人民币3万元才能拥有这样一部“大哥大”。19年后的今天,如果老魏的这部手机保存完好成色簇新,同样能卖出3万元的价格——当年,它是时尚,今天……是文物。
如果没有这部弹眼落睛的“大哥大”,当年已是影视明星的老魏,无疑将在这间大众浴室中“泯然众人矣”。他有着低调得不能再低调(再低调就太突出了)的相貌,和寻常年过五旬泡澡堂的上海爷叔一样,肌肉松弛,肚腩微凸。他们和搓背师傅用苏北话调笑,随后靠在放平的沙发上,在雪白的热毛巾凌空飞舞的休息厅中微微睡去。
19年过去了,南市区没了。老魏门口的大众浴室没了。老魏的老宅子肯定也没了。
老魏依然在。拍摄这张照片的当年,他在张建亚导演的《三毛从军记》中扮演一个滑稽的国军老兵,并因此荣膺金鸡奖最佳男配角;2007年参演陈可辛的《投名状》,今年还在《辛亥革命》中饰演奕劻。
不过,像老魏这样的“草根明星”,恐怕再也没了。我说的“草根明星”不是选秀冠军,或者王宝强这样的——小王一朝跳龙门,就再也无法草根了。我的意思是说,像魏宗万这样成名多年还依然生活在草根环境中的明星,从此绝迹。
19年前,正是上海经济大转型的时刻。一切都在起步中,和前一期《底片年代》的王汝刚一样,我们的人民艺术家们、明星们,尚未体味到市场经济即将带来的收益与名气相称的“不一样的生活”。那时,他们或许仅仅是一名被更多人认识的舞台、银屏、银幕上的公众人物,他们演小人物,就是在毫不费力地演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
写到这里,我又瞥了一眼照片,发现老魏拿“大哥大”的样子似乎有点“装”,或许,那正是一种真实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