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旧文随笔之:上海话要从娃娃抓起
(2010-03-22 23:33:49)
标签:
文化 |
分类: 随笔专栏 |
上海话要从娃娃抓起
文/王海
上海话要从娃娃抓起,据报载,在上海的不少地方,孩子们的“上海闲话”已经开始走音跑调。在这些未来的主人翁的身上,本城母语的失语症已经越来越显露出骇人的趋势。在幼稚园里,小赤佬们开始用嘎嘣脆响的普通话而不是嘁嘁啜啜的上海话交流对已知世界的拙朴认识。
我认为,这一切,和一个叫王汝刚的本埠著名滑稽演员有问题,换句话说,王汝刚要对“上海闲话”的走音跑调负责任。这句话有两层含义,1,以王汝刚为代表的一班滑稽演员长年在舞台银屏上用纯正的“上海闲话”表演一些其实并不好笑的东西,造成观众听众在审美上的持续疲软,甚至有“由精神性疲软向器质性疲软”过渡的恐怖趋向,作为吃开口饭的,自然难辞其咎;2,王汝刚和他的同志们必须对上海话的式微负起责任来,作为“推沪”(与“推普”相对应的一个词,推广上海话也)的中坚力量,压在王汝刚们肩上的担子也许从来没有这么沉重过。
在民间,音韵方面的专业工作的推广,还得以王汝刚为核心的专业滑稽演员承担,从传播的娱乐意义和实际效果上看,王汝刚们显然比大学的音韵学教授更管用。站在职业的角度分析,这也是王汝刚和他战友们生产自救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等哪一天“上海闲话”从民间的“官方语言”(这句话似乎有语病)地位淡出,可就悔之晚矣。
所以说,王汝刚们的本职工作还是大有可为的。建议王老师从上海的下一代身上开始“推沪”的漫漫征途。不要以为这是星期五义务劳动哦,“推沪”里头蕴藏的商机且听我细细道来:1,灌制《王伯伯教你学上海话》的教学片,黄金时间在电视台播出,推出一系列电子出版物DVD,市场热卖;2,以王汝刚为形象设计长毛绒“公仔”玩具,该玩具最大的特点是你一摸他肥大的肚皮,他就会乐不可支地吐出一连串上海话“晓得侬戆勿晓得侬介戆……”;3,针对上海旅游市场特色纪念品匮乏的现状,果断推出“滑稽人”系列套娃,套娃的最外边是王汝刚、王汝刚里边套老娘舅李九松、李九松里边套童双春、童双春里边套翁双杰、翁双杰里边套林锡彪、林锡彪里边套沈荣海……
到那时,王汝刚就不仅仅是滑稽演员,而是王教授、主持人、形象大使、本埠民俗文化的坚定拥护者和孜孜不倦的推广人……总之,王汝刚还是名人,这点没什么本质突破,但他终于像余秋雨那样,成了文化名人。
再秀得足一点,可以考虑将王汝刚等一干沪语名嘴的“金玉良言”灌制成永不磨损型的超级发烧天碟,置于一永不磨损的金属圆筒中,于良辰吉日,选风水宝地(可以考虑新天地)作深埋处理。在现场直播仪式上,王汝刚向全市人民郑重宣布:此罐250年后方可被启封。
2254年,人们翘首等待250年的那一刻终于来临,在新天地动拆迁现场,人们终于恭敬地聆听到来自遥远的古人的天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