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

(2021-01-18 08:06:09)
标签:

杂谈

罗振宇今年的跨年演讲,在武汉,他在舞台上向武汉1500万人民鞠躬,表达对这座英雄城市的敬意。
和以往相同,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依然选择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的研究或者观点。
作为教育人,我依然对里面教育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今年,罗振宇讲述了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在她的《全球教育报告》里讲的一个精彩的案例。这个案例是九渡河小学。
这是一所山村小学,坐落在北京怀柔区的深山里,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山村小学,整个学校原本只有23个老师,都是当地的老师。
2020年1月17号,九渡河小学来了个新校长,于海龙校长。他干了一件事,在周边的几个山村贴了很多告示,招辅导老师。
他要招聘什么样的辅导老师?山村里有辅导老师吗?
有,是剪纸的、做豆腐的、做灯笼的、养蜜蜂的、养鱼的、养蚕的、榨油的、厨师等等。
大家是不是觉得,其实这并非创新啊。于校长无非是在学校里增加了几门兴趣课而已。
学会做豆腐倒是没什么不好,但是作为一个家长,送孩子来学校,不是为了让他长大做豆腐呀,孩子将来可是要凭本事考学的,学会做豆腐,文化课咋办呢?这不解决问题呀!
不只是家长,估计很多的人看了这个案例之后,都会有这样的担忧。
但是,精彩的来了。于校长要求孩子,不仅要把做豆腐出来,还要卖出去,你看,做豆腐就变成了一个很现实的挑战。在这个挑战下,学校里原本的各种文化课程就能被融入进来了。
怎么把豆腐做出来?科学课的内容就进来了;怎么把各项成本核算清楚,各项收入记录明白,算术课的内容基本上就涵盖进来了;别忘了,这些豆腐还要卖掉,卖给其他学校的食堂和周边的餐馆。那么就要写文案,打动人,语文课就涵盖进来了。
豆腐课的引入,只是引入了一个壳,一个挑战,而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那些知识点,被于校长装进了这个壳里。孩子能学到的东西,甚至比课程标准要求的还要多。
比如说,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孩子六年级要学百分数。但是磨豆腐需要计算黄豆和水的比例,所以孩子们提前就学会了。百分数对孩子们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活经验。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三四年级科学课要了解重量单位的换算关系,要学会使用仪器测量质量、体积和温度。这些内容,孩子们一边做豆腐,一边就全都掌握了。

看了这个案例,感觉特别的有意思。
九渡河小学,除了豆腐课,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课,比如木工课、烘焙课、瓷器课、传统手工课、养殖课、蔬菜栽培课……
课多课少不是关键。那么,关键点在哪里?
关键的关键在于,这些课提供的都是解决那些问题的动因,而问题的产生则是来自于孩子,也就是说,这些问题都是孩子们的问题。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基于问题出发的学习,兴趣性会保持的更久。
罗振宇说,带着真问题,去满世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学习应该有的样子。
其实,这样的尝试,不只是九渡河小学,很多很多的学校都在进行着这样的尝试。
充分运用地域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这就是九渡河小学的尝试,也是现在很多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着的教育尝试。

比如朱家角小学。
它有着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那就是千年古镇。
千年古镇,提供给了学校许许多多无与伦比的教育资源。
所以朱家角小学架构起了一个基于地域资源的课程体系,叫做“课植文化系列课程”。
这样的课程体系,提供给孩子们立足于生活环境的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孩子们学习兴趣特别的浓厚。
比如,“课植文化系列课程”之中的一个课程,“探寻古镇文化”,其中孩子们会在古镇老大妈的指导下,学习裹粽子、包扎肉……
这和九渡河的做豆腐,简直就是异曲同工。
环境是熟悉的,老师是身边的,学的事情是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又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你根本不需要去做让学生学习情感激发的事情,因为,孩子们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的状态。
这样的学习状态,恐怕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看到的吧。
这是朱家角小学,是我今年之前的11年工作的地方。
再看我们庆华小学。
学习空间的限制,始终是我们发展的难点和痛点。
然而,我们并不是没有一点依仗,更不能一筹莫展。
充分运用社区资源,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历,我们同样可以做,而且能做到极致。
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到社区大学校去获取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
我们完全可以把各种不同的教师请进校园,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获取生活的技能和对未来美好的保障。
我们可以做活家长课程,然后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进来并且发挥实效;
我们可以做博物馆课程,然后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去获取学习体验。
……

每一个单位,每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短板,也许是根深蒂固的桎梏,也许是资源远远不够,也许是……
但是,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社会就有这样的好处:根深蒂固的桎梏,我们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去唤醒催发重生;资源不够,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手段,调用远方的资源,乃至全球的资源来解决问题。
而身边的资源,更是我们需要牢牢把握的教育契机。

教育的终极意义,立德树人这是根本任务。
同时,教育的意义还在于,我们能够让孩子们去解决未来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而充分去运用教育资源,帮助孩子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就是教育人的使命。
教育资源在哪里?
在学校,在社区,在你看得到看不到的任何一个地方。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