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化办学活动案例
(2020-06-29 08:43:0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 |
优化地域资源课程 品析江南水乡文化
朱家角学区化办学方案子项目组(讨论稿)
子项目组单位:朱家角小学-沈巷小学-朱家角幼儿园-沈巷幼儿园
一、背景与基础分析
(一)独特的地域特点:千年古镇朱家角风光秀美,水之美,桥之多,街之奇,弄之深,在这47万平方公里折扇形的土地上,上千年文化积淀使古镇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沈巷地处三泖河畔、九峰腹地,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尤其是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的世界级文物灯塔——泖塔,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子项目组的四所学校身处此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
(二)不断改变的生源:朱家角因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其它国家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四所学校的生源发生着很大的改变,不少学生来自外省市,还有些外籍的学生,朱家角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但面对陌生的环境、迥异的风俗和不同的生活,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不熟悉周围的人文资源,对当地的文化认同度不高,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生活。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也导致了本地学生对养育自己的江南水乡缺乏深入了解与真切体验,产生认知上的陌生感与情感上的疏离感。幼儿园、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培养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地域文化课程体系。
(三)显性的环境教育:随着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把环境还给孩子”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同。环境教育,强调体验性、自主性、过程性和开放性。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同社区资源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的教育体系。环境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考察等形式感知人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引领孩子到真实环境中,充分调动孩子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触摸……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四)各具特色的学校:四所学校对于地域资源课程的研究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朱家角小学在2013年已开发出校本课程《回首千年古镇朱家角》,同时开发出相关活动内容的电子书,并且组建了基于古镇探究的学生社团。朱家角幼儿园则基于“体验——分享”理念下进行的课程建设,充分利用了古镇的环境资源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设民俗艺术社团。沈巷小学根植地方传统,以灯塔所具有的“坚实的基础、远大的目标”为学生学习的奋斗目标,以泖塔其“燃烧自己、照亮人间”的奉献精神为引领,利用有效的乡土资源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沈巷幼儿园立足田园课程实践,从农耕文化中挖掘教育原素,着力搭建田园实践课程体系,促进孩子们的成长。四所学校均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基于以上几点思考,该项目组的学区化办学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需要整合各校优势资源,不仅实现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形成一条完整的课程链。
二、主要目标与思路
(一)共建课程体系,
实现校际优势互补:目前四所学校都有各自的地域资源课程,虽然角度不一样,研究得也很深入,但是相对来说较为单一,缺乏整体的规划,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体系,将四所学校的资源有效整合,既实现幼小衔接,各校又能和而不同。
(二)共享课程资源,发挥资源最大价值:各所学校在地域资源课程的开发上都形成了较为具体的做法,通过学区化的办学,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在共享的过程中也能吸收他校的好方法,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三)共研课程难点,促进教师团队发展: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将会有效地调动这四所学校的教师力量,以项目为驱动,对地域资源课程的开发进行研究。
(四)共创课程特色,凸显学区化多元性:本课程的资源是将幼儿园、小学融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挖掘到更多的课程资源,促进彼此思考,更容易形成特色。让学区内的学生在丰富又有衔接的课程下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
(一)古镇风景:包括名桥古桥、名街古弄、名店老店、名园古园。
(二)水乡文化:了解朱家角地区的河道,认识沈巷母亲河——泖河,感悟它们滋养万物的胸怀。
(三)人物精神:读古镇历史人物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四)民风民俗:朱家角古镇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
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活,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船拳、喝早茶等民俗文化,同时了解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乡村——张马村。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走进古镇,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走进古镇,感受小桥流水、明清老街、老街深巷、店铺千家的盎然乐趣和独特景致,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发现流淌在身边的真善美,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审美情趣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实施途径
(一)凸显一片两点;四所学校的地理位置不同,也有一定的距离,在课程的开发上要从古镇风景、水乡文化、人物精神、民风民俗这方面进行设计,但是可以更凸显自己的特色,在研究上可以更侧重靠近自己学校的地域文化资源,形成“古镇”与“泖塔”两个点。
(二)做好幼小衔接;尤其是大班和一年级之间的衔接,在课程内容、活动形式的设计上可以更为凸显。
(三)加强校际联动;包括活动项目的共同参与,活动资源的共享,优秀教师资源相互流通等,同时定期搭设展示平台总结阶段性的成果。
(四)实施小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和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主动选择地域资源课程相关的小课题进行研究,更鼓励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组成项目研究组,
(五)运用网络媒体;可以更为迅速地实现四所学校之间的联动,同时要及时宣传学区化办学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氛围,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六)必修与选修课程并行,目前四所学校都有各自特色,考虑时间、精力、成本等因素,每所学校在地域资源课程的安排上可以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式,这样也可以兼顾到不同的学生。
五、难点
(一) 实施地域课程,不同学段之间如何有效衔接。
(二) 对课程的开展进行有效评价。
(三)如何更好地延续地域资源课程开展,要考虑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六、预期成效
(一)形成一套有朱家角地域特色的资源课程,创设系列化学生活动项目。
(二)各校之间实现相互合作,各学段之间做好衔接,并能相互融合。
前一篇:读书与教育
后一篇:大势来临,我们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