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深度刻痕
深度刻痕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98
  • 关注人气:20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小衔接,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断奔跑圆润过渡的过程

(2019-06-21 09:08:3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
(昨天上午区教育局幼小衔接现场会上的发言,记录整理)
上周,沈祖芸老师在微信上问了我一个问题,她说: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的不适应症状有哪些?家长最焦虑的是哪方面?
那时,我在吃饭,我一边吃饭一边在微信上编写了一段文字,发给了沈老师,大意是这样的: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首先应该是环境的不适应,包括知道学校各类设施,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同学等;其次是规则的不适应,小学要面临和幼儿园有别的规范,如上学放学、出操队列、整理书包、基本礼仪、卫生习惯等等:还有就是学习的不适应,如学习时间、授课形式、正确姿势、上课规范、文具整理、回家预复习等等。而家长的焦虑可能更多是在孩子的学业焦虑(成绩怎么样?)、社交焦虑(班级里是不是合群、是不是受老师喜欢等)、生活焦虑(吃饭、洗手、上卫生间、包括会不会整理自己的东西)、安全焦虑等。
今天,到实验幼儿园,参加了这个活动,我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
顺便说一下,今天的活动,刷新了我的很多个的第一次,第一次到幼儿园参加活动、第一次听幼儿园老师的课、第一次连续着听好几位幼儿老师的交流,我想,所有今天参会的小学校长,应该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
我们今天研讨的是幼小衔接的课程项目。幼小衔接的本质是什么?幼小衔接,当然不是衔接学科知识,衔接拼音、衔接识字量的多少、衔接加减法,也不单纯是衔接规则意识、交往能力、自理习惯、劳动能力、倾听习惯等等,幼小衔接,其本质就是对幼儿成长的衔接,也就是说,幼小衔接最重要的就是:是教育的心态和价值观,衔接的就是,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想,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我们都需要搭一座桥,到对方的学校去瞧一瞧。作为小学来说,瞧一瞧,即将要到我们小学的孩子,在幼儿园怎么样?作为幼儿园来说,瞧一瞧,即将要到小学的孩子,幼儿园该怎么样应对?
而幼小衔接,就是这样的一座桥!
我们研讨幼小衔接的课程项目,课程是什么?课程不单纯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所预设的跑道,更是要求孩子们沿着这个跑道跑的过程。也就是说,课程是动态的、是开放的、是不断完善的。
那么幼儿园的课程和小学的课程,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共通性,从这些课程中,我们又能找到哪些一致性?
小学的课程,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这三类课程支撑起了我们小学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而幼儿园的课程体系,涵盖四大板块、五大领域:四大板块:生活,游戏,运动,学习;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通过对小学课程系统和幼儿园课程体系的比较,我们能够发现满足孩子成长所需的课程框架和项目。
刚才七位老师的交流,朵朵幼儿园薛夏珍老师的““开笔礼润,童蒙养正”——在传统仪式中做幼小(有效)衔接”;实验幼儿园诸慧老师的“巧设“入学闯关”,直面“拖延症””;崧润幼儿园金俏老师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升幼儿身体素质”; 朱家角幼儿园崔惟老师的“借助社区资源幼小联动,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徐泾幼儿园李莉老师的“在快乐争章中,培养幼儿任务意识”;赵巷幼儿园盛晨成老师的“联合行动让幼小衔接更有效”以及金泽幼儿园周程程老师的“三方协同,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通过课程项目,实现幼儿园和小学的无痕衔接。
就如我刚才说到的,课程就是孩子们沿着学校预设的跑道,不断奔跑的过程。孩子们在这样的课程项目里面,跑啊跑,就这样跑到了小学。这是圆润过渡,这是有序衔接,这才是真正的有效的幼小衔接。
所以说,七位老师的交流,七所幼儿园的幼小衔接的课程实践,确实是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下。我们今天的活动,小学深入到了幼儿园,一起探讨幼小衔接,在我印象里,我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这是开创先河的事情,这也是可以上热搜的事情。这也说明了,我们各类教育不再是单兵作战、各自为政,而是形成了一个大教育的格局;也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我们基层学校包括我们所有的老师,其实都已经关注到了孩子发展本身,大家正在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另外,实验幼儿园良好的环境,实验幼儿园朱连勤老师《小贝挖宝》的展示课,都给了我别一样的感受,我内心感到了无比的震撼和感动,我仿佛看到了儿童世界的真相和本质。所以,感谢实验幼儿园,感谢郭园长,感谢各位交流发言和上课的老师,我受益匪浅。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