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老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2013-01-14 16:21:2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给我们派了任务,要求我们学校和其他的三所学校(凤溪小学、重固小学和颜安小学)一起,做一个课题,课题的名称为“基于办学历史的学校文化建设”,并且制定我们学校为课题组负责学校,后天(星期三)将要进行第一次课题活动。早上,我草草拟就了课题方案,方案从课题意义、课题实施时间、课题方向、活动安排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规划。

以下是我早上写的课题方案中的课题意义,我从三个特性梳理了课题的意义,分别为:百年老校、学校文化、百年老校的价值取向---文化自觉:

 1、百年老校

学校有着传承、融合和发展文化的功能,文化育人是学校本质的核心,文化个性是学校制度的灵魂。

百年学校,传神入化又创新万象地延传着中华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教育品性,处处呈现出百年历史濡染浸润的印记。纵观课题组内的四所百年老校,如下特点清晰可见:一面是探索实现教育的民主和普及的大众化之路,一面是满足品牌教育需求的精品教育选择;一面是教学过程中的精益求精,一面是教育改革上的高潮迭起;一面是乡土的一面是世界的。

2、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学校自身的发展,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校园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其悠久的历史、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凝聚人心的学校精神、声名远播的校风,甚至校园内的一座小楼、一个亭台、一条林荫道,都能透视出深厚的、特定的文化底蕴。

  学校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充实、愉悦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进一步树立百年老校的文化属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助于全面建设现代学校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有助于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本性和主体性特征,把文化育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发展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升健康的文化品位,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3、百年老校的价值取向:走向文化自觉

 A、反思:百年老校教育传统的追问

学校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自觉行为长期塑造生长起来的。通过观察我们四所百年老校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百年老校的发展得益于几千年崇文尚教的文化传统,得益于社会贤达和教育精英出任和执掌学校,更得益于地域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相互相成。百年老校经久不衰的不仅是经典的校园,不仅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声誉,更是百年老校自身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教育精神和文化个性,无论时代变迁和挑战,学校始终能勇立潮头,开教育风气之先。

真正的传统并不是一去不复返的遗迹,而是一种生机勃然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力量。百年老校的发展已经证明:凡是凝聚了传统文化精粹的教育必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可能由于一时的主客观原因而衰落,但必能伴随着这个学校的变迁、发展而获得再生。只要能保持独特的个性和灵感,能沟通古今的学校教育,那么她就会青春不老,常盛常新。

B、唤醒:百年老校文化意识的崛起

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的反思与追问,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唤醒。坚守教育的个性是文化自觉的首要任务。

每所学校都生活在历史之中,每所学校都将对历史负责。百年老校的一草一木都在无声地提醒我们:尊重历史,敬畏时光,善待传统。教育传统是现代教育的灵魂与源泉。它既昭示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内涵,又表现了现代教育的实践特性。

    我们这次的课题,既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文化之旅,又是一次面向全社会的对于百年老校持续发展的真情呼唤!我们要凝练和提升百年老校独特的教育文化;我们要让孩子们在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遨游,培育尊重历史、关爱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我们要提炼出前人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让它融入学校的血脉,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基石;我们要把经过提炼后的学校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使之升华,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文化精神,让校园里有一种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我们的心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们的年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