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2012年星光电视节目创新创优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李伟表示,“限娱令”实施3个多月以来,全国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提升了节目的格调,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得到明显遏制。(4月9日《新华社》)
“限娱令提升电视格调”的言论一出,舆论哗然。有网友深情调侃“这不明摆着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么”——自夸自有自夸的道理,譬如,全国婚恋等7类电视节目已从原有的126档减少到38档、新推出的新闻栏目达20多档等。不过,拿娱乐节目“锐减7成”、其他节目增多的光辉战绩,一厢情愿地等同于抑制了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提升了电视节目格调,多少有些灰色幽默的味道。
格调是什么?大致是一种风格和品格,而且,还得是高雅的风格。毫无疑问,限娱令提倡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加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节目类型,是在引导格调上向“高雅”靠拢,可实际情况如何呢?窥一斑而见全豹,拿科教节目来说,限娱令实施后,国内电视荧屏上真正的科普节目并没有增多,比如湖南卫视的《好奇大调查》、云南卫视的《自然密码》、青海卫视的《成长实验室》都销声匿迹了。甚至有些科教类节目“挂羊头卖狗肉”,做起了是养生、保健类节目,并且所述内容还违背科学常识。如此情景下,谈“格调”岂不成了笑话?
不仅如此,意在“改善晚间节目形式单一、内容庸俗、雷同局面”的限娱令,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某些节目的低俗化、同质化倾向。比如,某电视台的确按照限娱令要求开设了演播室访谈形式的道德建设栏目,邀请老革命家上台讲解谍战历史,看似很“正面、向上”,很“主旋律”,但主持人更多时候不问革命工作的开展,反而对“假夫妻”兴趣十足,一问再问;再比如,某些节目一如既往地拷贝相似节目的形式,将本该宣传知识类的节目,搞成了趣味性十足的“娱乐大片”。
何况,限娱令实施仅仅3个月有余,面对娱乐节目的调整,各卫视力保王牌节目、去娱乐化、创立新型节目,在益智、职场、挑战、爱心等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但总的来说,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从博眼球到博智商,到底取得效果几何谁也不敢轻下定论。至于节目的意义和价值是否满足了广大观众的需求、审美情趣,是否准确地传达了真善美,避免了假恶丑,还有待观察。
更重要的是,内地荧屏综艺节目大变脸之后,内容是好的还是坏的、美的还是丑的,格调是高雅还是低俗,观众作为电视台的消费主体,最有发言权。相关部门在此时伸长脖子引吭高歌,以居高临下、自我表扬的的势态完成对大众文化的评判——这就好比有关部门拍着胸脯、指天盟誓地说“乳业新国标”没问题一样,此类自说自话下定论,谁信呢?
“限娱令”是否提升了电视格调,让节目高质量、高品位了起来,不仅需要漫长时间的考验、科学方法的论证,更需要电视消费主体——观众的讨论、评判。在此之外,所有不由分说、一声令下的论断,所有我行我素、旁若无人自我美化的“摆拍”,都只不过是当事者的意淫——因为在公众看来,缺乏对话沟通、罔顾民意的结论,显然当不得真,算不得实情,至多只能算权力者昏昏然的呓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