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笔涂鸦损毁不了诗圣半分美名
在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竟在部分中学生及网友的涂鸦下,穿越古今中外,以扛机枪、骑白马、抱美人等形式冲到众人面前,令一些推崇杜甫文化的人很不爽,亵渎先贤、素质缺氧、人文迷茫、价值缺失……一个个激昂愤怒的大词从天而降。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上纲上线的批判式讨伐显然有些用力过猛,对此解读其实很简单:这只是郁闷空气下的释放出来的“小清新”。
因为从“杜甫很忙”、“无所不能”等幽默语句透视下去,底下其实隐含着共同的情绪:郁闷,一种因想象力无法施展、压力难以释放的郁闷。想想看,在应试教育的藩篱中,中学生们早被机械的授课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功利教育“困”了太久,自主阅读流于形式、阅读感悟方式被剥夺,精美诗文只落得个被硬性要求“全文背诵”的下场;而众多网友,处于生活有负担、事业有压力、身体伴“过劳”重压难当的当下,也早就被折磨得心力交瘁。
当此背景下,忽如一夜春风来,那副“侧坐在石头上,迎风45度仰天略抬头,面带沧桑”的杜甫插图,以一种“可塑性极强”的姿态横空出世,自然点燃了众人的创作热情,先被“有才”的学生尽情涂鸦,“发泄”对沉重背诵诗史的“怨恨”,后又被诸多网友倾情“接力”,在“鸭梨(压力)山大”之下放松放松。这一切,与“恶意丑化”诗人形象、宏大的“杜甫文化”、伟大的“民族精神”无关,纯粹就是率性使然,为了收获点小快感、寻求点小乐子而已。
可以说,这年头,没有什么比“郁闷”更让人难受的了,“郁闷”是因为不爽,不爽就要说不,一个人孤掌难鸣,就得联合大家一块说不,于是,以模拟、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各类“释放郁闷”的形式应运而生:帝王将相被趣味横生地“戏说”、历史人物被正儿八经地“开涮”,新闻人物、普通照片等隔三差五地被推上网络看台,上演一番千奇百怪、愉悦众人的大型“PARTY”。
事实上,突破一本正经地历史“还原”,追求新鲜、趣味氛围的营造,满足公众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比拼,这可不是我国国民独有的“专利”:英法的帝王不断地被好莱坞戏说着;古希腊罗马帝国人物也在娱乐着全人类;蒙娜丽莎被法国绘画大师杜尚加上了式样不同的小胡子还成了名作……开心了全世界,也没让人们对各位“知名人物”的爱戴、崇敬减少半分。
尤其要说的是,真正伟大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若干戏谑面前,只会变得更强大,更有生命力,更有免疫力,更会“复活”浸润到当下人们的生活中。试想,我们悠久而厚重的“文化”抑或“历史”,真的到了“沙场”,难道抵挡不过孩子几笔涂涂刷刷?我们念念在兹的文学魅力和名人光辉,难道会脆弱得不堪一击,只因几笔勾勾画画而轰然倒塌?或许正如某些网友所言:没有被涂鸦,不能算大家。
所以,涂鸦杜甫,只是郁闷空气下的释放出来的“小清新”而已。学生天天生长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公众日日忍受生活的重压煎熬,所以,来一点娱乐的“佐料”,把杜甫打扮一下,戏画一番,有趣,好玩,在激发自身创造性想象力的同时,还能使人解颐发笑,这已算“不辱使命”。何况,其甚至有可能为僵化的艺术、呆板的名人增光添彩呢。怕只怕一些“专家”不解风情,沉溺于片面自闭的人物解读,摆出一副“大义如云”之状,抡起道德大棒再度将人们敲回到沉闷现实中——出其不意的东西,总是能消除情绪阴霾,给众人带来股股新颖、阵阵喜感,只要作品不含反人性的价值、反人类的观念,理应无所禁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