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卷款跑路”起因何止一个“内控失灵”

(2012-02-03 13:59:42)
标签:

吴波

中石化

客户经理

卷款千万

跑路

杂谈

分类: 时事内参

    一则“中石化一客户经理吴波卷款千万跑路”的消息,让中石化再次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2月1日晚间,中石化作出正式回应,称该员工的确失踪,已就其涉嫌诈骗向公安局报案,希望尽快还原事实真相。(2月2日《北京晨报》)
    故事无新意,形式很给力,一则“中石化一客户经理吴波卷款千万跑路,半年未报案”的网帖,引发众人围观,跟帖无数,真实地表达了众人的立场:一来,垄断企业内部管理的漏洞俨然成就了某些渠道分子“捞钱术”,纠结的民意反弹早就在伺机某个沸点;二来,“不差钱”国企的傲慢与偏见常令公众郁闷,既不能拿起拳头教训,又不能装作麻木不仁——于是,这则卷款跑路的新闻就有了多重微妙的意味——起码,说出来就让人解气。
    是非曲直很难一语道清,据说,去年8月26日,中石化集团下属晋中分公司销售经理吴波卷款上千万元跑路的消息是通过“与吴波有经济往来人员及家属寻找未果”才得知,之后晋中公司在事发后两个月,向公安局报案。那些自称与吴波有经济往来人员也曾向晋中市榆次区人民法院起诉晋中公司所谓“买卖合同纠纷”。——法律途径走了,官司也打了,为何公众还揪住“卷款跑路”的小辫子不放?
    其实,公众的价值判断很简单:员工卷款跑路了,公司为何如此“后知后觉”?而假如真的“高度重视”,为何未立马报案,非要等到遥远的“两个月后”?内控制度的实效、企业决策层的不作为早已是板上钉钉——换言之,公众在“卷钱跑路”事件上的义愤填膺,矛头并非指向某个具体的个人,而是对中石化此类国企长期成为一个“水泼不进、针扎不进”监督盲区的集体控诉。
    事实上,由于一些垄断国企或央企缺乏有效监管与约束,大把花钱、可着劲贪污钱的事例早就屡见不鲜了,拿中石化来说,就有“天价吊灯”、“百万酒单”“虚假套现千万”等若干“养眼”事件可陈。每次事件被曝光后,公众都“积极斗争”一番,正儿八经地和人家商榷诸如“管理漏洞、财务隐晦”等言论,说内控要严格呀要严格,制度要规范呀要规范,信息要公开呀要公开,凡此种种,皆如泥牛入海,一丝涟漪都掀不起,人家照样该花花、该贪贪。
    时间长了,企业各自都锻炼出了厚脸皮硬心肠,还修炼了一身“千手观音”大法,丑闻发生后,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是对事件反思、整改轻描淡写,甚至还想着为事件涂脂抹粉、去污增白。而对于监管层的沉默不语,大家也早就“见怪不怪”了。
    毫无疑问,像中石化这样的国企占用的是国家和人民的资本和资源,其历史的垄断身份和基于政治背景下的“长袖善舞”,早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便利,这个逻辑判断我们非常熟悉。但问题是,难道监管部门因了久斩不断的垄断利益,就可以坐视个人吞噬国有资产、企业失衡无序,允许其理直气壮地剥夺我们大多数人的现存利益?——利益冲突无处不在,但只有公益为先,才能激活个人创造力与市场生机,没有这个认识,再多的建言都是妄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