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扎堆”挤出“信息失衡”焦虑
(2012-01-20 12:52:00)
标签:
南京
福利院
孤儿
不适
水痘
爱心
扎堆
杂谈
|
分类:
时事内参
|
去年12月至今的48天里,南京福利院的孤儿先后接待或参与了165批次、数千人次参加的社会捐赠或互动。据福利院负责人称,到年底,各类关心孤儿的社会人员扎堆涌向儿童福利院,过多的造访令部分孤儿不适,孩子们此前还疑因此大面积感染了水痘。(1月19日《扬子晚报》)
无论如何,都不该举起道德大棒,对这些主动奉献爱心的社会企业和爱心团队大加斥责,因为在一个信奉“利益哲学”的大时代背景下,在一个“爱心”远未“过剩”的社会里,舍得拿出钱财和物资奉献在公益事业上,本身就值得肯定。即便其中有“作秀”的成分,有拿孩子“做道具”的嫌疑,甚至在“走过场”,也无法掩盖“有总比没有强”的事实。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争先恐后地献爱心,如何让福利院的孩子们“领情”,让他们身体、精神都“吃得消”?如何改变“爱如潮水”变成“爱如洪水”的现象?事实上,每逢节假日,福利院“爱心扎堆”的报道时有耳闻。比如,2010年五一期间,佛山市福利院最多一天有10多批志愿者,给老人洗澡“把皮都给洗秃噜”了……如此种种,是“爱心过剩”了么?显然不是。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福利院来讲,首先存在一个“时间上失衡”的问题。在平时,大多“门前冷落车马稀”,而只有到了节假日,才会“门庭若市、摩肩接踵”。其次,是“地点上失衡”。当前,一些交通便利、条件较好、方便人们提供服务的市级福利院爱心“过了火”,而其他地处偏远的福利院却因路途遥远、无人知晓而爱心“匮乏”,成了服务上的“盲区”。
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最为严重的“信息失衡”问题。其实,于整个社会来讲,公益的服务对象是多元化的,不仅仅福利院里有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孩子,在街道、社区、乡镇等基层都有大量的困难群体需要救助。同时,服务对象的需求也是非常多元化的,需要专业化的知识来填充。比如,同样是陪老人聊聊天,但聊的内容则因“各个老人的特殊性”而异;同样是和孩子谈谈心,但谈的技巧则因“年龄差异”而区别对待。
可遗憾的是,对于大部分地区,都没在供需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来对接,更遑论订立“爱的规矩”了。于是,我们见到,一方面,爱心企业或人士不知道到哪里助人为乐,何时去比较合适?不了解被救助对象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供需双方都是“蒙查查”。另一方面,福利机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的望眼欲穿,翘首期待也得不到半点关怀;有的却人满为患、爱心爆棚,惹得院方及受助对象颇有微词。
的确,爱需要分寸,但这种分寸不能把板子打在“服务者”身上,在供需结构性错位、信息对接失衡的现实语境下,“爱如洪水”等暧昧纠结自然就“剪不断理还乱”。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亟待政府部门、福利机构有所作为,比如,建立公益网站,把所有被需求方都列出来,明确每周需要多少、需要何种专业人士,来者需遵循哪些规矩,在网上进行登记后合理调度等方式来为“爱心”打通“通道”——如是,爱心行动才不会被移形换影地替置成“爱不爱公益”、“是不是走秀”的伪议题,真正的慈善也才能呈现出光彩夺目的“向心魅力”。■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