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捞“清洁的精神”无需任何“许可”

(2011-08-09 20:34:47)
标签:

郑州

溺水

死亡

牛振西

打捞

许可证

巡防队

分类: 时事内参
    一名市民在郑州郑东新区如意湖溺水,当地一个公益团体郑州市水上义务搜救队东区队长牛振西带人赶到现场施救,却遭到了巡防队员的阻止,他们要求牛振西必须出示“打捞许可证”,否则不能下水。最终,溺水市民抢救无效死亡,而“打捞许可证”说法竟是子虚乌有。(8月8日《河南商报》)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是一则非常奇怪的新闻,也是舆论汹涌当日跟帖量超两万的新闻。理性悲戚的辩驳论析,非理性怒气十足的含沙射影,纷纷数落着郑州巡防队的“冷血漠然”,其实,要批驳巡防队的高谈阔论,鞭挞其成员的不作为,理据上并不困难。
    譬如,巡防队员言之凿凿对冬泳队员生命安全负责,就该提供救生圈、橡皮艇等必要服务,而不是阻止其下水救溺水者;再譬如,救人是巡防队的天职,其不作为、玩忽职守,充当了生命消逝的看客,就该被揪出来追责。至于“东区巡防以及东区领导要求他们出示《打捞许可证》否则不许打捞不属实”的说法,恐怕不是“不属实”而是“不承认”罢了。因为,身亡市民家属给出了相当清脆的回答,“巡防队员确实要求救援队员们出示相关许可证件”。
    笔者以为,非要与公众正儿八经地争论一番诸如“该不该救人”、“应不应要证”等问题,实在少了些“深度韵味”。客观地说,在类似公共事件的辩论上,我们最头疼的麻烦、最灰头土脸的不堪,其实并不是权力一两次的间或失足、偶尔的发狂发癫,而是经常性的违背常识、常理与常情,在权力“自我授权”的闺房里我自岿然,搞出些伤民心、罔民情、逆民意的事端来。比如,甘肃省某县一女教师被自己的丈夫砍杀两小时,途经现场的该县司法局局长等人不仅自己不救人,还阻挠他人组织施救;重庆市某县杨绍华勇救邻居险些丧命,却迟迟等不来“见义勇为”的官方认定等。
    遇到民众危难,职能部门想当然地“讷于行”;碰到群众要说法,行政机关又“敏于言”,搬出若干牵强附会、冠冕堂皇、本末倒置的“应景之作”搪塞过去。就这样,只要权力愿意,他们便可以随时下手,将死者或生者改造为其世界里的道具与玩偶,而不再顾及职业责任、传统理念、伦理道德。并且将此类习惯延伸开来,把公共领域的很多事情搞得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开出许多“恶之花”,比如莫名其妙的“捡钻判决”,匪夷所思的“救人要打捞许可证”……
    于是,在权力不率先垂范,甚至为所欲为面前,经过了长久冷静的理性积淀,经过了数量诸多的经验体察,特别是经过了个人心灵的几番过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自然地认为“好人做不得”、“不能学雷锋”;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成座右铭……由此,我们看到“老人摔倒无人相扶”的异景;听到“南京小伙发现路边钞票,冒雨守候,等民警前来拍照取证”的奇闻。
    作家张承志有一个词汇“清洁的精神”,大致意思是说:每个人都要捍卫民间愿意选择、愿意认同、愿意尊重、值得珍视的那种精神指向与价值观。而笔者想说的就是,假如权力不走在这样一条道路上,哪怕公民奉献精神再激情燃烧,再宏伟壮观、再热烈奔腾,也架不住权力的任意消解和解构,一夜之间,所有历史堆积起来、沉淀下来的那些传统的、美好的理念就会坍塌甚至消弭于无形——打捞“清洁的精神”,一是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二是要来个大追责,把那些很烂污、很是非不分的败类驱逐“出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