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招“两国杀”注定“没赢家”

(2011-07-04 00:34:12)
标签:

上海交大

复旦大学

掐架

招生

杂谈

分类: 时事内参

    高校生源大战硝烟弥漫,愈演愈烈。继1日复旦大学招生办发表措辞严厉的《关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严正声明》后,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通过其官方微博上进行回应,称“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我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7月3日《南方都市报》)
    从背地里暗暗较劲到面对面针锋相对,在有没有游说学生、骗其修改志愿的事上,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铿锵开唱,前者嗓门洪亮地表示“确有其事”,后者声音高亢地回应“没有的事”,还带着强韧的脸色和底气,警告对方有“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看似个个义正词严,但句句隐喻着让人不安的成分。
    按理说,在上海乃至全国的高校排行榜中,复旦和交大都算得上是“名列前茅”,称得上是名校,既然是名校,自然其诚信度、公平性上就可以得一堆小红花。但问题是,我们的“名校”,其江湖地位似乎并不是很牢靠,历史的经验屡次证明,一些拍着胸脯赌咒发誓“合法合规、公开公正”的,最终却不按常理出牌,学术造假、成果抄袭、敷衍授课、热衷走穴……丑闻频频,丢面子失里子不说,民众也终于认清了某些名校的忽悠本色。当此背景下,“高招有没有挖墙脚、谁挖谁的墙脚”就沦为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
    事实上,在高招问题上,上海高校上演“两国杀”,恐怕还离不开两个背景,一来,抢生源,乃各高校“治校必备之良药”。每年高考一结束,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招办老师就分赴各地,参加高招咨询活动、抢夺生源已成“常规项目”。二来,2011年是全国高考人数“跳水”幅度比较大的一年,据称是高校生源竞争最激烈的一年。作为同城院校,生源对象也几乎相同,而好的生源,无疑将为学校创造更好的社会影响。加上,同为名牌院校,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录取分数低于同一档次的同城院校。
    但显然,考分不是价格、学生不是产品、学校也不是商贩,招生,归根结底是用正确的教育理念选择可造就之才,其前提是建立在良性竞争与诚实有信的基础上。而更重要的则在于,各高校需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变为“教而得天下之英才”,通过教学质量的提高、办学特色的突出招纳贤才。而此事件中,两高校你一言我一语地唇枪舌战,似乎都是为了“挣面子、捞声誉”,全然不见“反躬自身、以学生为本”的影子。
    双方的所作所为不仅背离了教育的宗旨,使“象牙塔”斯文扫地,而其呈现出的浮躁风气,更是危及到了高等教育公信,试想,受骗学生知晓真相后,会对高校教师产生何种印象?这些新生正式进入高校就读,又如何能接受教师的模范表率?诚信迷失的背后,又有多少人还相信大学精神?难怪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学生选择放弃高考,转而投奔雅思、托福考试以及各种“洋高考”的怀抱,甚至高中状元后,也选择“港大”而放弃内地名校。
    眼下看来,谁也说不清,究竟哪个高校、哪个人该对“高招门”事件负有“落槌”的责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轰轰烈烈的上海高招生源“两国杀”注定“没赢家”,其损害的是整个高校的信誉,打击的是教育行业的形象,让群众悬于高校诚信之上的心灵愈加脆弱——如何将“拼生源”转化为“创一流”,如何捡回高校迷失的公信,如何找回教育者走丢的责任,或许,这才是真正令人纠结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