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记者黑名单”难逃“护犊子”之嫌

(2011-06-15 00:06:36)
标签:

卫生部

媒体

记者

黑名单

毛群安

杂谈

分类: 时事内参
    6月14日,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卫生部共同主办的“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座谈会,在首都大酒店举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毛群安主任说,为了打击或者遏制一些极个别媒体有意误导人民,传播一些错误的信息,要加强传播的监控,如果哪一个很大的误导公众的信息,我们把这个情况要向新闻媒体宣传,对极个别的媒体记者,我们也将建立黑名单。(6月14日《中国网》)
    言之凿凿的卫生部,即便心中无鬼、内在无愧,估计公众听着也比较“震撼”。更重要的是,其给出的理由是居然是“食品安全的报道产生的影响巨大,给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给我们国家的食品工业发展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而不是“对百姓健康和安全带来的不可知的影响及危害”——这架势,不免让民众误会他们站错了队伍、瞄错了靶子,将本该维护的“公众利益”,换成了为“问题食品企业”撑腰。
    这里有个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问题食品企业最怕什么?理论上说,当属严苛的法律制裁及周密的市场监管。但是,这些师出有名的依据,却遮蔽不了事实上的纠结。从毒奶粉到地沟油,从染色馒头到瘦肉精,从胶面条到镉大米……食品行业的丑闻一桩接一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哪一处不是指向法律法规处罚的孱弱,以及职能部门的不作为,甚至还上演“哥俩好,你好我也好”之奇特“异景”呢。
    要让拖着下巴干等的职能部门有密集跟进的动力,要让优哉游哉没事人似的食品企业有“刮骨疗伤”的勇气,在许多人看来,无非是媒体的揭秘与曝光。因为媒体的话语张力,比沉默的法律、游离的监管,更能对权力系统形成积极的反馈与敲打,这逻辑说穿了,就是媒体调大了民意的喇叭功率,吵得职能部门、当事企业深深畏惧于上级知情、领导发火,进而乖乖地灭火救人,又是找专家释疑、又是搞停产整顿……
    但问题是,虽然大多媒体的报道遵循了公正的轨道,有程序、有规则、有经得起反复推敲的结论,可真相的最终出场却会令一些职能部门及问题企业很不爽——反衬出来的清理门户的自洁功能的丧失,以及声望及利益遭受株连的事实,让他们一听“媒体”、一见“记者”便有了应激反应,“堵”为上策,“避”之大吉,甚至胡黑着脸抢相机、删照片、打记者,正义的报道屡屡成了高风险的技术活儿。
    正因如此,此次卫生部将建黑名单的“铁锤”仅仅砸向“媒体”、“记者”,却绝口不提自家一亩三分地上的“问题企业”,似乎提醒着公众,失范的公权在如何地制造“冷热”失衡,甚至就此推理公权的“解题思路”出了问题:明明是自己“家教不严”让其颜面丧尽,你却要求别人“乖乖闭嘴”去纾解;明明该光明正大地与民众“同仇敌忾”,你却挺起胸膛话语铿锵地为“逆子”撑起了腰。
    可以说,面对一次次惊天动地的食品安全事件,于卫生部而言,痛定思痛,琢磨些对付舆论的方法和策略,这是它的自由,谁也不能说三道四,但游戏总该有游戏规则。譬如,罚别人可以明目张胆毫不羞涩,但总得先管好自己旗下的违规企业吧;记者捕风捉影、编造谎言又缺德有可恨,但“黑不黑”的定性终归是法律机构说了算吧——清白的公权,当以严苛的自律、正义的规则、公平的程序,证明对问题食品企业毫无私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