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药缘何信“广告”不信治污“疗效”?
(2011-06-09 01:11:35)
标签:
哈药总厂
污染
违规排放
曝光
广告投入
治污
杂谈
|
分类:
时事内参
|
6月5日“世界环境日”,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下称“哈药总厂”)废水、废气和废渣违规排放再次被曝光,相关报道中甚至指出,哈药总厂产生的“废渣直排河流,硫化氢废气超标千倍”。一家年销售额上百亿的制药业巨头,宁愿一年花5亿巨资做广告做营销却称无力治污,其广告投入是环保投入的27倍。(6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
逻辑上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将“做良心人,制精品药”发展理念喊得地球人都知道的制药业巨头,作为一家年销售额上百亿的全国医药工业的“百强企业”,每年多拿出点银子解决一下自家一亩三分地上的污染问题,就能收得市民满意、媒体表扬、舆论称赞,对其发展来讲,更是“善莫大焉”。但纵观其发展历程,哈药却是宁信“广告”,不信治污“疗效”,原因何在?
业内专家们分析得头头是道,例如,“哈药总厂主要产品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本身就属于比较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类型”,“企业环保意识太差”,“利润空间微薄”,“近视发展思维”……总之,说来说去,环保上投入太少、治污不力的板子就该理所当然地落到企业自己头上——理论上没错,但经不起深究。
一个简单的道理,温情脉脉的道德逻辑显然抵不过趋利避害的市场逻辑,逐利是企业的本性,比之于砸进若干银子不显山不露水的污染治理,动辄带来百倍千倍利润的广告,更为触手可及,更让企业心动。而更为重要的是,即便其没有“社会”、“大众”、“全局”的概念,没有承担起必要的治污责任,也不会遭到监管的刁难乃至惩罚。
事实上,不仅没有刁难和惩罚,反而经常看到“哥俩好,你好我也好”的奇景。比如,对于这家在2005年、2007年、2009年、2010年,屡次遭居民投诉“刺鼻气味”的企业,当地环保部门一再沉默不语、深沉有加;再比如,即便到了媒体曝光、舆论喧嚣、民意反弹的现在,当事企业也仅仅是被轻飘飘地要求“停产整顿”而已,看不到罚单,瞅不到严厉的脸色。
这一幕似曾相识,比如某地位列世界500强之一的矿业集团,污水横流,鱼儿都死光了,连自来水都已经不再敢喝,民愤纷然,却依旧备受当地呵护;某地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东窗事发,监管部门竟打着匪夷所思的“维稳”旗号,要求最高院不要依法判决……地方上对涉事企业一而再再而三地兜售“破坏豁免权”,为其撑起保护伞的现象,就这样以核聚变般的速度在诸多领域“开花结果”。
哈药总厂缘何信“广告”不信治污“疗效”,这说到底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种嗜好或习惯,这“习惯”形成的最深刻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惟GDP与财政收入的政绩观念作祟、执法机关的长期阙如、司法部门对监管追责的软弱无力,以及民众监督作用的聊胜于无。什么时候这些问题解决了,什么时候企业的“破坏豁免权”才能彻底终结。■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