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洋奶粉接二连三被查出“问题”,让部分家长开始对洋奶粉犯嘀咕。但这并不影响洋奶粉的高歌猛进,2010年奶粉进口总量将首次突破40万吨,同比增长62%。在我国高端奶粉市场上,国外品牌的奶粉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90%以上。今年3月,海关总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八成以上国内消费者认为,国外奶粉质量优于国内奶粉。(5月17日《国际先驱导报》)
坦白说,这新闻只是陈述了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尽管很容易激发官方对洋品牌占领中国市场的某些情绪,但有两个逻辑需要厘清:一者,在市场经济下,消费者是理性经济人,其摒弃价格相对低廉的国有品牌,宁可多花银子向“洋品牌”示好,必定是“权衡利弊”的结果;二者,民众对国产品牌并不具有天生的偏见或成见,在2008年前,国有品牌奶粉的市场占有率也曾到过显赫的60%。
换句话说,公众对待奶粉的“内外有别”,以及“洋奶粉”在中国市场的繁盛如斯,并不是公众自己造成的。那么,是谁无情地把国人推向了洋品牌?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企业、国标、监管缺少了些什么。
按照常识,企业之诚信,是为从业之羽毛,奶粉有毒疑云四起,企业若是有染,则如面临“退毛”大辱,必定寝食难安,并深刻反省、积极整改才是。但现实却是,大头娃娃、婴儿奶粉激素门等性质恶劣的奶粉安全丑闻频频被曝光后,一些企业还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前赴后继”,“以利为本,以义为末;以财为本,以人为末”,这种颠倒的义利观使他们的道德底线基本沦丧。——国产品牌不打算爱它所服务的国民,国民又如何能爱上国货呢?
另外,消费者对国内乳品安全草木皆兵,是与相对落后的食品相关标准密切相连的。以去年6月1日正式颁布的乳业新国标为例,其规定蛋白含量每100克含2.8克,这个数字不仅低于国际标准3.0克,也低于1986年旧国标的2.95克;关于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被业界称之为一夜倒退25年。再比如,奶粉中雌激素检测标准、风险评估体系等,标准里压根就没有——如此语境下,没有谁能相信其比标准严苛的洋品牌更强。
何况,我国在食品安全中还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执法总在媒体曝光后”。游离的舆论就是一把火,碰巧烧得旺一点,监管就挤牙膏似的挤出一点作为。碰巧大家都很忙,监管就大撒手不管了。这其中,既有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联动性不强的体制问题,也有监管部门不作为的思想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官员要政绩、要财源的面子问题。更要命的是,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追责一直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难上升到监管层面。
是谁让国民对“洋奶粉”情有独钟?问题并不难解,企业社会公共道德责任感的缺失、国家奶粉执行标准的低下、监管层面的不作为、“养鱼执法”以及轻飘的问责,都是国民对奶粉“崇洋媚外”背后的症结。可见,只有国产奶粉的自立自强,只有政府下决心、出狠力,逐一、彻底解决暴露出的问题,才是挽回国产品牌信任度的正道,否则,就算正襟危坐地教化国民“爱国,就喝国产奶粉”的人的嗓门再大、官阶再高,也没多少人就真的舍了孩子而爱上国货。而朝思暮想的“国货优先”就终究是难以抵达的梦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