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网融合”应摒弃“炫技”的嫌疑

(2011-05-12 00:54:06)
标签:

武汉

三网融合

套餐

资费

通信网

广电网

宽带网

杂谈

分类: 时事内参

武汉“三网融合”能否实现公益的增益?
    5月10日,武汉移动与武汉广电共同签署“三网融合”,共建G3数字家庭战略合作协议,三网融合正式走入寻常百姓家,套餐年费1399元。中国移动武汉分公司总经理李健介绍,三网融合家庭套餐满足家庭用户同时通话、上网、看电视的需求,资费比原来各自分开价格优惠,最高降幅达70%。(5月11日《武汉晚报》)
    通信网、广电网、宽带网从各自“单挑”走向“产业联盟”,实现融合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概念,后被搁浅5年之久,直至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再度被提起,然后绵延至2010年6月底,才正式公布12个试点城市名单和试点方案,后在推进过程中,甚至还被工信部某官员断言“阻力太大会夭折”。
    这一路走来,之所以走得磕磕绊绊。原因有二:一则,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通信部门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三方在业务分工合作和收入分成等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各种合作规则与模式均需探索。二则,普通百姓担心在收费上“被融合”,一不小心为政府强势推广的数字电视埋了单。换句话说,三网融合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最大的障碍并不在于技术层面的融合,而在于利益重新分配和公益增益的难以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汉实现了三网融合,虽然值得表扬,似乎也不值得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因为这毕竟只是通信、广电、宽带三方在技术上互相兼容,各自利益分配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但不代表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拥护和赞成,更不意味着实现了公共利益的增益。
    就当下而言,武汉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是,对习惯电话、电视、电脑“三权分立”“各司其职”的消费者,能否对各项业务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由选择,还是说我不融合就看不了了?看电视、上网、打电话打包在一起的资费1399元是如何出炉的?当地官员言之凿凿的“资费比原来各自分开价格优惠,最高降幅达70%”又依据几何?
    这样的心绪纠结由来已久,去年,在青岛市作为三网融合试点城市迈出步伐之际,山东省经信委就曾在其官方网站上组织过“你认为在将来实现三网融合后,对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9.63%的人认为用户选择权会增加,将能享受更好的服务;14.72%的人认为打包资费会更加优惠。这样“不看好”的数据,武汉方一样可以推人及己。
    事实上,“三网融合”的魅力谁都懂,但问题在于,融合前三网早就各自有垄断的迹象,比如,广电部门曾强令限制民间卫星电视接收器的发展,让民众被迫接受其推广的数字电视,且有线电视的费用成本核算从来都“宛若天机”,收费标准却一声令下说“提高”就“提高”,中间甚至连必要的听证会都免掉了。如此语境下,“三网融合”一系列扼腕改革因为固有印象,难免会被公众做“无赖假定”。
    毫无疑问,推进“三网融合”,不仅需要找准三网利益共同点,平衡利益分配格局,更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不仅要做到三网的互利、合作、共赢,更要让百姓得到看得见的好处和实惠。而显然,这些都“口说无凭,公开为证”,让用户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资费体系公开透明化,这是三网应表明的最起码的诚意——而只有基于这种坦诚之上的改革,才能最大限度赢得民众理解与尊重,并摒弃“政府炫技”的嫌疑,真正带来公共利益的增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