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市民不应成为城市形象的配套品
(2011-04-21 00:29:40)
重庆不比其他城市,是个实实在在的“红色之都”,比如掐掉重庆卫视广告,只播红色经典大片等,这个我知道。但重庆的管理者显然并不满足被动地传播东方红文化,他们还想把所有市民拉来一起唱“红歌”。
4月20日《重庆日报》报道说,当地市委宣传部就组织传唱“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把36首初选入围新歌作为全市社区红歌赛、“天天红歌会”及重要节点演出等活动的重点曲目加以推广,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传唱。要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教唱领唱,使之人人会唱、人人能唱、人人爱唱。
作为一个对音乐非常痴迷、对红歌还算喜欢的人,面对这样的标准,我仍然觉得相当汗颜——因为我不能保证五音不全的自己36首红歌首首会唱,更不能保证自己打心眼里爱上每一首歌。最终的结论是:幸亏我没生活在重庆,幸亏我不是重庆的市民,否则,这36首红歌真的就成了“拦路虎”,让俺起码得郁闷上好一阵子。
按照重庆方说法,会唱这些红歌是“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需要。这提法听起来既大气又动人。不过,我想说明的是,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向党献礼的方式也万万千,作为一个普通市民,老老实实地把该做的工作出色完成了就是爱国,维护大局、保持稳定不惹事不闹事也是在向党献礼,而不一定非得去唱这些红歌。
何况,“旋律优美动听”的红歌,听起来也是因人而异。因为大家喜欢的曲风流派有异,听起来心情感受自是大不相同,喜欢通俗歌曲的现代派半天听不进一句红歌的歌词算不上啥稀罕事,而只对某些歌手情有独钟的主儿,也甭指望“爱”上其他歌手唱的红歌。也或许还有些压根就对任何音乐都没感觉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庆方要求“人人会唱、人人能唱、人人爱唱”多少显得有点强人所难。
事实上,我并不反对把36首红歌作为重点曲目向全社会加以推广,也不认为每个人学学唱红歌有多么地不可以,只是需要弄明白的是,这“红歌”唱还是不唱、怎样唱,需要由民意代表或者直接由市民投票来决定,而不是由权力一声令下,就给全体市民“绑上绳子”——连自己唱不唱歌都做不了主,那言之凿凿“注重市民感觉”的高企幸福感又从何而来呢?
可以说,市民无以要求政府应当怎样治理城市,政府却基于城市定位或城市形象要求市民成为怎样的市民,这样的事例早就屡见不鲜了。比如,某市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就一声令下让市民诵读唐诗宋词、歌德、普希金;再比如,一些城市打着要建“传统文化城市”的招牌,就明文规定市民们学习英语、古汉语以及繁体字等……这个过程中,市民们“可以不学习”的自由与权利,都被剥夺了。
其实,要求人人学唱36首红歌、媒体高密度播放的最乖张之处,并不在于人人会唱、人人能唱、人人爱唱这些红歌不可行,而在于市民不能决定城市定位,却须服从于城市定位;在于公权力自然而然地越界,以家长自居,无视权利的存在,把市民当小孩子看待;在于市民不是城市的主人,而被作为城市定位或城市形象的配套品,光秃秃地只剩下“被发展、被幸福”的份儿。■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