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刺母案背后的“中国式溺爱”更可怕

(2011-04-16 23:14:33)
标签:

汪某

机场

刺母

留学生

日本

开销

溺爱

中国式

围观

教育

分类: 时事内参

    一言不合,儿子居然拔刀相向,连刺9刀,刀刀刺中要害,欲置亲生母亲于死地。汪某刺母事件发生后,一度让他的亲属非常愤怒,有亲属表示,汪在日留学5年从不打工、所有花销都靠顾女士支持,但顾女士每月7000元的工资担负不起对汪某的供养,为此顾女士已多次向亲友借钱。但令人意外的是,亲属们很快又推翻了之前的一些说法。汪某亲属1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汪是一个“勤勉、懂事,还知道要给家里分担压力的好孩子”。
    好比过山车一般的体验,短短数日,顾某及亲属们的态度便来了个“黄河改道”,对汪某从义愤填膺“大逆不道”的贬抑,迅速转化成了义正词严“懂事好孩子”的褒扬。为此,舆论的解读,纷纷聚焦在了顾女士和亲属们护犊心切,以求避免法律制裁汪某上。而在笔者看来,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溺爱”的惯性表现。
    让我们再联系两个先前的事实一起来看看,一则,汪某每年要有30万—40万元留学开销,这笔花费让很多留学生大呼“难以理解”、“奢侈”。而其母却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二则,汪某的生活费、学费耗尽了顾家所有积蓄,甚至已向亲朋好友借钱。而汪某却还信心满满地表示“家庭条件蛮好的”,并曾就家人无法答应他的一些要求和家人大吵过、动过手。
    从顾某对23岁孩子“奢侈”生活的无条件满足,到汪某对家庭条件错误的认知及无礼无度的索求,再到刺母事件发生后,顾某及亲属的迅速倒戈;顾某透露出来的“只要学习好,啥都不重要”的思想、“砸锅卖铁无怨无悔”的牺牲劲头,以及事发后的无原则袒护……这些都暗合溺爱的基本要素:特殊待遇、轻易满足、护短纵容。难怪汪某的小姨一针见血地指出“姐姐太溺爱孩子”。
    其实,岂止是顾某,如果严格说来,这种中国式溺爱方式随处可见。为了表达对孩子所谓的“爱”,许多的父母飞蛾扑火般牺牲一切,有条件利用条件,没条件创造条件,哪怕自己吃糠咽菜、生活困顿,也不愿让孩子吃一点点苦,遭一丁点罪——要星星不给月亮,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乃至有了错误,还不分青红皂白地袒护。
    对这种无原则宠爱的产生根源,有人归结为独生子女之悲,有人解释为应试教育之痛,还有人大而论之传统价值观所致。无论原因几何,“中国式溺爱”正日渐显示出可怕的后果,其不但让孩子丧失了抗挫折抗击打、竞争和生存的能力,更对其心智、道德和人格完善形成了致命的损毁,使其丧失了基本的敬畏与感恩之心,变得自负、无知而张狂。曾经喧嚣一时的“父母皆祸害”的乖张言论,以及李启铭、药家鑫及如今的汪某,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著名表演艺术家奚美娟在电视剧《爱有多远》中反思中国式母爱时曾言,“许多中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症结就在于爱与交流的错位”。而在笔者看来,“中国式溺爱”便是典型的爱的错位,其造成的悲剧,一次次为我们敲响警钟——做父母,的确是一项百转千回、错综复杂的“事业”,要好好地爱孩子,就要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让他们懂责任、知感恩、会爱人。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塞给他们大把大把钞票、给个优越的物质条件便万事大吉。毫无疑问,只顾着播“百依百顺”的溺爱种子,便只能收获“恨铁不成钢”的伤心跳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