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利院“捆吊死”打了谁的耳光

(2010-12-22 10:19:49)
标签:

福利院

储应运

捆绑

死亡

养老

封闭式管理

管理员

杂谈

分类: 时事内参

    死亡的老人名叫储应运, 11月25日傍晚,他因朝窗外“泼粪”,触怒了管理员丁从建,被捆绑起来,吊了一夜后饥寒而死。据福利院其他老人描述,储应运智力有些问题,他曾经多次试图逃离福利院,因为在福利院死亡的老人将被火化,而当地的习俗还是以土葬为主。储应运老人死后,几乎所有姓储的亲戚都来了,委婉地要求乡政府给一定补偿,而储应运在福利院的8年间,很少有人来看过他。(12月21日《新京报》)
    “不是养老,而是受罪”的福利院我们已经见得不少了:让老人冷天吃冰棍并非奇闻,刷锅水、泡馒头给老人吃喝也已司空见惯,至于一些护理员、管理员类的荷尔蒙过剩,对老人暴力相向,只要没有站着进、躺着出,只要亲属不刨根问底,也经常“绵绵无绝期”地冒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68岁的智障老人储应运,假如未遭遇炼狱般的“捆绑”“吊挂”,或者未出现极端的“饥寒而死”,估计就如同飘零的落叶,永远被众人遗忘在悲情的角落。
    福利院管理员、荣升临时院长的丁从建为何对智障老人下“毒手”而不手软,并且把人都吊死了,还没事人般“像往常一样处理着福利院的事”,这似乎是个谜。可翻开其履历却能寻到蛛丝马迹:离婚、孤身、被撞、腿瘸,外加“粗暴”的脾气、“匮乏”的法律常识……按心理学上讲,挫败的经历、偏执的性格以及身处不把平等当回事的环境,若其有机会面对同等或者同等以下的人群,就会把人性之恶发挥至极致。丁从建之举估计应算一例。
    可我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丁从建知道储应运被打也好,离世也罢,似乎不会有人找他“算账”。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储应运是个孤寡老人,在非自愿的状态下入院8年,很少有人来看过他,其欲依靠的侄子“不愿照顾弱智、失明的叔叔,急于摆脱他”——没有亲人的眷顾,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自身又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管理员拿他当软柿子捏,或者当出气筒打,也就不足为奇了。
    值得注意的是,丁从建的暴力行为并非只针对储应运一人,“老人被打骂是常事”,而整个福利院也是“封闭式管理,一天三次点名,平时大门紧锁,老人要外出必须院长批准”,福利院俨然成了监狱,安度晚年的老人似乎是来劳改的。可就这样,还是有很多老人想进进不去,“英山县60岁以上老人51826名,已享受‘养老’待遇的只有2477人”。换句话说,还有多半的人飘在福利院之外,继续“老无所依”艰辛度日。
    而放眼至全国,这样未被纳入“养老”体系中的老人,则更多。据统计,我国有1.69亿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60%是在农村,也就是说农村的老人大约有1亿左右,目前,农村家庭养老的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道德风险,一旦子女不孝,老人就失去了生活来源,而他们也难以享受到与城镇老人相同的养老金的待遇,当地的福利院又不能接纳所有老人。如是,难怪许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对挤着头皮进去的老人,无所顾忌地“手下不留情”。
    可以说,一个人从小被善待,在爱和包容里长大,有温暖美好家庭,又生活在平等、尊重的环境里,是很难开出“恶之花”的;一个晚辈懂得自然亲情,拥有爱老护老的美德,又知道践行孝道,是不会任由老人痛心纠结的;一个社会有健全完善的养老机制,又能满足地方基本养老需求,福利院是不可能上演“集中营”似的把戏的。所以,储应运老人的被虐之死,是个值得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反思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