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重磅炸弹”投放在了千千万万父母的头上,令人惶恐不安:重庆巫山县4名小学生集体服毒自杀,据说原因是其中有一服药孩子的父母迷恋打牌输掉几万元,夫妻俩在家闹得不可开交,造成孩子心情不好。而另外三个孩子和这个孩子是很要好的朋友,于是他们“患难与共”,选择了集体自杀。(5月8日《三峡都市报》)
好在,经过有关方面的及时抢救,目前4名同学已基本脱险。事情的结局终归让我们长出了一口气,有惊无险。但反思事情经过,仍旧心有余悸,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才仅仅十一二岁的年龄,缘何如此决绝地迈向死亡的深渊,并且毫不畏惧,在他们眼里,服毒自杀似乎仅仅是一场刺激的游戏、亦或开心的玩乐而已。而死亡的含义,及可能带给家人的灾难性痛苦他们却丝毫懵懂不知。
这样的事情绝非个例:2002年7月遵义市同一家小学5女生服大量安眠药自杀,幸亏抢救及时,才脱离危险;2004年6月陕西汉阴县蒲溪镇小学4名小学生服老鼠药自杀,一人死亡;2007年5月安徽省太和县张营小学4名13岁女学生,集体跳水自杀,两人死亡……一次次的集体自杀事件都惊心动魄,令我们唏嘘不已。
事后我们都会进行深刻的反省,努力挖掘小学生集体自杀的原因:“精神世界缺乏关爱与理解”、“学习压力重负难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哥们义气”“温室成长、耐挫力不足”……这些都是我们一再提及的。而集思广益的合理建议也是林林总总:“学校和家长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关怀,加强沟通和交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为小学生减负”“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交友观念”“将挫折教育纳入传统教育中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各类建议从形式到内容都详尽至极。
但这一切,似乎很容易成为“忘却的记忆“,我们悲哀地看到,努力大多都成枉然,没有产生足够的震慑力,也并未引起家长及学校的足够重视,更缺乏采取有效的措施和付诸真实的行动。大部分的小学仍延续着“唯分至上”的办学观念,而家长要么是急功近利的“强逼教育”,要么“当甩手掌柜,大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什么心理教育,什么精神沟通和心灵慰藉,都统统抛在了脑后。而那些美丽的“理解万岁”的愿望,对孩子来说,是个奢望,是个不可企及的梦。
笔者不想就素质教育的细枝末节再有太多赘述,也不愿再因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而口沫横飞。只是希望,学校和家长能够真实地付出改进的行动,哪怕只付出一点点的努力,我们的孩子就会减少很多的“郁闷”,很多的绝望,他们孤独、迷惘的心灵将有所皈依。在理解与希望的感召下,生动鲜活的他们将快乐开心、幸福无比地生活在我们周边。而类似的集体自杀事件也会在我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直至消失。
加载中,请稍候......